胃泌素瘤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并不是太了解吧,胃泌素瘤是胃部疾病的一種,治療起來比較麻煩,那么大家知道胃泌素瘤癥狀是怎么樣的嗎,胃泌素瘤檢查是怎么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胃泌素瘤是一種胃腸胰腺神經內的一種分泌腫瘤,它的特性就是難治,容易反復發作,會有消化性潰瘍以及分泌高胃酸等癥狀。
由于胃泌素瘤多見于胰腺組織,少見于胰腺外其他組織,且腫瘤較小,故有時腫瘤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但近年來隨著B超、CT或MRI診斷技術的提高,為腫瘤的定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腫瘤無遠處轉移,腫瘤切除后可達到治愈。本病相對少見,發病年齡大多在30~50歲之間,男女之比為3:2~2:1。
根據研究表明,胃泌素瘤的發生可能是和來自于胰腺的α1細胞有著一定的關系。
由于胃泌素瘤多見于胰腺組織,少見于胰腺外其他組織,且腫瘤較小,故有時腫瘤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但近年來隨著B超、CT或MRI診斷技術的提高,為腫瘤的定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發病原因
1.胃泌素分泌異常
由于胃泌素的營養作用,使胃黏膜增生肥厚,壁細胞容量可達正常人的3~6倍,造成胃酸和胃液分泌過多。
胃泌素瘤幾乎見于腹腔任何部位,而不象以前所認為的僅僅局限于胰腺。除胰腺(21%-65%)外,十二指腸亦為高發區(33%~38%)。
2.遺傳因素
內分泌腫瘤中的多發性I型是表現為常染色體的基因變異所導致的,這個基因位于我們人體的第十一位染色體上。
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多發性Ⅰ型內分泌腫瘤病人通常發展為胃泌素瘤。
二、發病機制
胃泌素
胃泌素瘤和胃竇黏膜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主要為17肽胃泌素(G17),而胃泌素瘤病人血中的胃泌素則具有含34個氨基酸的較大構型(G34),健康人和一般消化性潰瘍病人血循環中的胃泌素亦為此種類型,胃泌素瘤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存在著含硫(胃泌素Ⅱ)和無硫(胃泌素Ⅰ)兩種構型,本病患者血清中含硫胃泌素(占59%)比普通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病人及正常人(占37%)高。
三、臨床表現
胃泌素瘤雖多數為惡性,但因瘤體小,發展緩慢,所以腫瘤本身很少引起明顯的癥狀,到疾病的晚期,方出現惡性腫瘤浸潤的癥狀。其臨床表現主要與大量胃酸分泌有關。
1.腹痛
由于消化性潰瘍所致,可有消化性潰瘍的家族史。這是由于胃泌素強烈而持續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大量分泌所致。潰瘍常呈單個,也可多個,直徑一般<1厘米,少數可>2厘米。
2.腹瀉
患者可伴有腹瀉。部分病例腹瀉可發生于潰瘍產生時,可為本病的初發癥狀或惟一癥狀。少數患者僅有腹瀉而無潰瘍存在。腹瀉常呈大量、水樣和脂肪瀉。
每日可10~30次。嚴重者可產生水及電解質紊亂,而出現脫水、低鉀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等癥狀。
3.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
部分患者可并發其他內分泌腫瘤。累及內分泌腺的分布依次為甲狀旁腺、胰腺、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等部位。出現相應的與內分泌腺功能亢進有關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