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有很多,多呈隱襲漸進。專家指出,臨床上多見并且易被人們忽視的癥狀有四類。一是頭暈頭痛,如頭昏沉,頭腦不清楚,頭脹痛,頭悶痛,頭暈目花,頭暈耳聾;二是失眠或嗜睡,如失眠多夢,眠淺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飯后犯困;三是記憶力減退,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清,常用的電話號碼、熟悉的人名記不起來;四是性格變化,如變得孤僻,沉默寡言,心煩易怒,固執自私等。
“若波動性或漸進性出現以上列舉的癥狀,中老年人就要警惕了。”專家表示,對臨床上疑似有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患者,還應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如進行腦血管檢測、腦血流量評估、血液檢查、腦功能檢查等等,以便明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病因和病類。
癥狀緩解仍需鞏固治療
“若遇季節變換或著急上火的事情時,這名患者常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惡心嘔吐,心悸汗出,多需住院治療才能好轉。”經專家仔細詢問,得知該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均未規范用藥,大多是依靠鍛煉和保健品治療。此外,每次經治療頭暈、視物旋轉等癥狀好轉后,該患者便中斷改善供血的治療。
經溝通,專家糾正了患者的錯誤認知,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半年左右。目前,此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緩解,記憶力明顯恢復,她還能積極參加社區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
專家指出,關于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防治存在兩大誤區。很多患者認為頭昏沉等癥狀輕不需要治療。若不治,長期腦供血不足則會引起癡呆、腦梗死、腦萎縮等疾病。
此外,還有一些患者認為頭昏沉等癥狀緩解后就不需要治療了。專家表示,由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腦血流量較正常情況整體下降,當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出現頭昏沉等癥狀,故臨床癥狀剛剛緩解后不宜馬上停止治療,否則稍遇誘因又會復發。因此,一般還需1-3個月的鞏固治療,甚至還需更長時間。
防治腦供血不足要趁早
“臨床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緩解、早預防成為防治的關鍵環節。”專家表示,大量臨床證實,具有頭昏、頭重等癥狀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經過規范合理治療后,癥狀是可逆的,能取得良好效果。
要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首先要去除危險因素,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注意戒煙、限酒等。
另外,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塊,有利于腦部的血液供應,可選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
中藥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方法很多,如中草藥、中成藥、針灸按摩、薰蒸足浴等。
專家表示,規范選用中藥治療的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少,優勢明顯。
據介紹,中醫對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治療常分發作期和緩解期。其中,臨床癥狀明顯則為發作期,常以化痰活血、通絡治標法為主,以期緩解臨床癥狀。
緩解期以健脾益腎、填精生髓、護腦聰智為法,以期長期預防其發作。
專家建議,為預防慢性腦供血不足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工作半小時左右要做適當休息,可在辦公室做簡單運動,喝點水或者遠眺,這些都能緩解因頸椎壓迫出現的腦供血不足;要注意控制體重,如改變飲食習慣,以吃七八成飽為宜,可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程度;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如睡前喝一杯水,這樣可以防止血黏稠。
盡量早睡早起,保證睡眠,讓腦細胞有足夠的時間休息;適當鍛煉,如快走等可促進循環系統的功能。此外,還要培養平和的心態,勿大喜大悲,防止出現失眠甚至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