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并發病癥
慢性唇炎,剝脫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粘膜紅腫、糜爛、皸裂、脫屑為主要特征等疾病。重點應與剝脫性唇炎相鑒別:后者損害僅發生于唇紅部,尤以下唇多見。
多見于青年婦女。皮疹常開始于下唇中部,而逐漸擴展到整個下唇和上唇。
表現為口唇干燥腫脹,糜爛、滲出,表面可有結痂和鱗屑,鱗痂脫落后顯露紅色光滑面,裂紋反復發生,長期難愈,可持續月至數年之久。自覺灼熱疼痛或有觸痛感。
溫馨提示
患者在治療時,要注意平時的一些問題,不要用手去搔抓,這樣容易引起感染,使病情延長。患者在洗漱時注意不要用太熱的水,用過熱的水洗或浸泡,紅腫加重,滲透液增多,加重病情。
患者在飲食方面注意不要吃刺激性食物,更不要盲目的用藥,得了口周皮炎,一定要到正規的皮膚病醫院就診,在醫生和專家的指導下,接受科學專業的治療,這樣才能安全有效的治愈疾病。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真皮乳頭水腫,血管擴張,炎細胞浸潤,偶可見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治療方法
口周皮炎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由多種刺激因素引起的一種反應。
對于此病的治療,首先個人預防十分重要,忌食辛辣、油膩、酒類食品,除去或避免接觸與本病發生有關的因素,如含氟牙膏、化妝品和泡泡糖等。
停服避孕藥。特別應強調的是,忌用含氟的皮質類固醇激素乳劑外涂,若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療,如內用藥療法,外用藥療法、單驗方療法聯合應用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口周皮炎,俗名嘴邊瘡,口周皮炎是西醫病名。癥狀為口周皮膚發紅作癢,患處生有米粒大小丘疹,或稀疏散在,或集簇成片。
日久丘疹上可有水皰、膿皰,其色黃白,周邊繞以紅暈,自覺灼熱。如有暫時痊愈,癥狀減輕,則迭起細碎鱗屑,形如糠秕,撫之即落。
口周皮炎是一種過敏性疾病,由內外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
從中醫角度認為該病是心火脾濕為發病機理,可因心緒煩躁,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因飲食失節或過多食腥,傷及脾胃、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困脾、兩邪相搏、上蒸下躥、充溢肌膚所致。
造成其治療后易復發有多種因素:如用藥不堅持、表面好轉就停藥、衣食住行衛生不良等等,都有可能使病情死灰復燃。
一、西醫
藥物治療
1、避免外源性刺激
停止使用含氟牙膏及含氟的皮質類固醇激素。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
2、四環素
0.25g/次,2~4次/d,連用6周;若病情嚴重,0.25g/次,4次/d。用氧四環素、脫氧四環素以及米諾四環素,可產生同樣效果。
用法可參考痤瘡。或用紅霉素。局部使用紅霉素軟膏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軟膏。甲硝唑對本病無效。
二、中醫
中藥療法
除濕健脾、清熱解毒,方用健脾除濕湯、加減黃連解毒湯。炎癥明顯加銀花,口干加花粉、蘆根。
局部可用10%金銀花煎水冷濕敷,或外用清涼軟膏。
結語:通過上文的描述,想必大家對于口周性皮炎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口周皮炎說白了就是我們嘴口的周圍由于我們長期的使用舌頭舔,就容易導致炎癥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養成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么口周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