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理解瑜伽自修“體式”與“禪”
如何正確的開始呢?
一,靜下心來
找一個視野開闊、空氣流通,盡量免受干擾的安靜環境,關掉所有的音樂,拿走所有的鏡子,讓自己的心開始向內感知。
二,經過上大班課跟老師
練習一段時間后,必需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體位練習流程,然后,獨自一人地,靜靜地,持續地練習。
每一個人的指紋都獨一無二,那么各人身體的慣性、習氣、起點當然不同。
瑜伽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感知身體、感知內在,獨一無二的你必需在獨自的練習中才能夠真正地認知自己。
三,只要努力去做
每一個體位是否做到位并不重要,而必需知道每一個體位應該如何正確地做是避免身體受傷與形成暗病的關鍵。
靜靜地做,慢慢地感知,大多數動作需要停留持續五次呼吸。
理解瑜伽自修“體式”與“禪”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你靜下心來,放下執著,默默而持續地練習。
人天感應便會自然發生,你的身心開始自發地調理,各方面越來越均衡,人與自然逐漸地和諧為一。而自然是美的。
瑜伽練習要取得明顯的效果與蛻變所需要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
肉身方面,只要練習得法,一般三個月下來即可感覺到較明顯的塑身美體效果,體態越發挺拔、端正而優美,身形越來越協調、勻稱,皺紋減輕,皮膚越發光澤,時光仿佛停滯或倒流。
心靈方面,對于本質存在的源泉有了基本認知,較清楚地體驗到身體、頭腦與自我的生滅、無常與易逝,自我中心主義開始淡化,同體大悲心與大愛逐漸產生。
“體式”與“禪”兩項內容,“體式”的練習不需要天天進行。
因為身體必須動靜、勞逸相協調,內在腺體的調理也需要一些安靜的時間來達成,所以每周2-3次即可,而“禪”則需要天天持續地進行。
在古代,“禪”一般多表現為打坐,古代人內心較純樸,頭腦資訊較少,對宇宙自然的敬畏心較強,所以坐下來后較容易安靜入定。
但現時代已經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而且到處有勾心斗角,人人懷自我野心。
貿然坐下來后不但不能入靜,各種欲望、雜念反而更加叢生,結果入不了定反而產生了負面的挫折感,事實上是有害的。
所以,印度奧修大師(1931-1990)的“動態禪”(也譯作“動態靜心”)則是為現代人量身定做的無價之寶。
目前流行的“動態禪”為“動態靜心”與“康達里尼靜心”兩種。
它們是持續1小時,伴隨專門的配套音樂,分4-5個步驟,運用物極必反、動靜互轉的法則,根據現代人的身心因素精心設計出的修行程序。
什么是“禪”?“禪”就是頭腦思想停止,無念忘我,一滴水溶入大海,達到永恒彼岸的過程。
禪境是一切靈感、優雅、能量的源泉,每個人在睡眠中有短暫的片刻無意識地進入禪境,才為每日的生命運轉吸取到了能量。
如果每天有覺知地主動地進入禪境,我們的人生將發生驚人的蛻變,潛力被激發,極限被打破,圓滿的人生一步一步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