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法適用于心絞痛較輕者,或緩解期,首先術者將患者一側耳廓常規消毒后,用左手固定患者耳廓,右手持一根火柴,用其一端在耳輪腳中耳中穴范圍內,力量適中地反復按壓,找出患者認為不適處(疼痛、酸脹、麻痛等感覺),然后將消毒后的王不留行(或急性子或復方丹參片壓制成的小米粒大小的藥塊)放于約0.8x0.8厘米的露香虎骨膏中間,接著將藥粒對準所選的耳中穴處貼敷。囑患者每日自行按揉藥粒6~10次,以局部有發熱,麻痛感為度,每次按揉10分鐘。也可于每次發作前或發作時按揉至癥狀消失。每5天換貼一次,兩耳交替敷貼,該法通過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王不留行或急性子或復方丹參片對耳中穴的刺激,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減少心肌耗氧量,疏通經絡,化瘀通絡,活躍周圍微循環,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量,從而達到鎮靜。理氣。活血。止痛的目的。
二、徒手按壓法
該法適用于心絞痛急性發作,當時又缺醫少藥無任何醫療器械的情況下。通過大量臨床資料觀察發現:大多數心臟病患者在發病時,均在位于背部第七臉椎棘突下凹陷處的至陽穴處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如不適、發涼,按之舒服,有條索樣,結節樣物,皮膚表面粗糙。有皮屑脫落等,當心絞痛發作時這些反應更為明顯。患者發病時,按壓至陽穴處,或于該處拔火罐、針刺,可使臨床諸癥狀減輕或消失。在心絞痛發作時可用拇指用力按壓至陽穴(采用一重一輕的方法),使患者感到酸痛不能忍受為度,約10分鐘后再用同樣的方法于患者的膻中、間使、關元穴處依次各按壓10分鐘。上法施術數分鐘后諸癥狀即可緩解、消失。通過對上述4穴的按壓,可使冠脈循環和左心功能得到改善。如癥狀不能減輕,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三、毫針刺法
該法適用于心絞痛急性發作期。令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寬衣解帶,脫去鞋襪,術者于行間穴與太沖穴聯線的中點找心痛點,常規消毒后于一側用1.5寸毫針直刺,施提插瀉法1分鐘;然后于一側內關穴處用2寸毫針向肘關節方向斜刺,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還需1分鐘,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一4次。一般情況下針刺后約2~ 3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消失。心痛點是解除心絞痛的經驗點,具有活血化瘀,寬胸理氣、舒經止痛之功。內關為治療心痛的常用穴、有效穴,針之可擴張冠脈,延長心室的射血時間,增加血氧的供給量,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使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增加,左心功得到改善。二穴相配可使心絞痛迅速緩解。
勞累性心絞痛癥狀
包括3種類型
1.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
簡稱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ina pectoris)亦稱普通型心絞痛,是常見的心絞痛。指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絞痛發作其性質在1~3個月內并無改變。即每日和每周疼痛發作次數大致相同,誘發疼痛的勞累和情緒激動程度相同每次發作疼痛的性質和疼痛部位無改變,疼痛時限相仿(3~5分鐘),無長達10~20分鐘或以上者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時間內發生療效。
本型心絞痛發作時病人表情焦慮,皮膚蒼白、冷或出汗血壓可略增高或降低,心尖區可有收縮期雜音(二尖瓣乳頭肌功能失調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還可有交替脈或心前區抬舉性搏動等體征。
病人休息時心電圖50%以上屬正常異常心電圖包括ST段和T波改變、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左束支前分支或后分支阻滯、左心室肥大或心律失常等,偶有陣舊性心肌梗塞表現疼痛發作時心電圖可呈典型的缺血性ST段壓低的改變(圖2)。
左側12個導聯示心絞痛發作時V2V3、V4、V5V6ST段呈缺血型明顯壓低,aVR有室性早搏。
右側12個導聯示心絞痛發作過后上述ST段變化減輕。
心臟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或見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初發型勞累性心絞痛
簡稱初發型心絞痛(initial onset angina pectoris)指病人過去未發生過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而現在發生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絞痛,時間尚在1~2個月內有過穩定型心絞痛但已數月不發生心絞痛的病人再發生心絞痛時,有人也歸入本型。
本型心絞痛的性質可能出現的體征、心電圖和X線發現等,與穩定型心絞痛相同但心絞痛發作尚在1~2個月內。以后多數病人顯示為穩定型心絞痛,但也可能發展為惡化型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
3.惡化型勞累性心絞痛
簡稱惡化型心絞痛亦稱進行型心絞痛(progressive angina pectoris)。指原有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在3個月內疼痛的頻率程度、誘發因素經常變動,進行性惡化病人的痛閾逐步下降,于是較輕的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即能引起發作,故發作次數增加疼痛程度較劇,發作的時限延長,可超過10分鐘用硝酸甘油后不能使疼痛立即或完全消除。發作時心電圖示ST段明顯壓低與T波倒置,但發作后又恢復且不出現心肌梗塞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