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止懦。知恥近乎勇。當我們知道自己怯懦、懦弱、能力不足時,能夠拿出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修補它,便是勇。
如果我們不愿意面對自己這個怯懦、這個漏洞,那我們則無法處理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危險,其實是在給自己制造了危機……便越發怯懦,難以自拔。
二.外止暴。暴的特征是攻擊性,攻擊性的特征是喜歡以“受害者”的身份進行“還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武者修習的是高等智慧,不制造新的傷害、不制造新的麻煩來給自己解決。天下本無事,才是真本事。
習武的過程
各人自有自己的武術;但各人所使用的身體,皆是沉淀億萬年進化而得。
當將自己的身體去浸淫一種技術,自會產生相應交融。這個交融,將是由淺至深、由外而內、由粗及精、由形到神,的過程。
我們修習武術,就像往自己的身體“銀行”存“錢”功一樣,哪個地方薄弱,就是哪里存的不夠,修而習之。日積月累,成為我們日漸豐厚的、可自生復利的個人財富。
不求外人,自足而富;不求外道,自立而貴。自古武人富貴,便是此理。
攻擊與自保
我們的承傳的(中國)武術文化,就是一套全面精湛的“自保”文化,而非“攻擊”文化。因為攻擊終也是為了獲得生存、生活、快活、快樂,而不是為了攻擊、而攻擊。一旦攻擊(打江山)成功了(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五大一統王朝、歷代沉淀,無不如是。我們因為深諳此理法,才得以獨立強大、延衍流傳至今。
止戈為武。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斗的目的。這是“攻擊別人”與“保護自己” 的區別,也是詠春拳源于上古皇族宗室、用于自身自保而秘而不外傳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