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蜀中拳諺云: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謂武術快練狠打就是“練拳”慢練調氣就是“練氣功”。
柔功
即盤功,峨嵋武術狠講究關節,肌肉,韌帶之輕靈柔軟,故練武時每將柔軟性訓練配合呼吸吐納,形成峨嵋武術中的“盤功”,常見的有“十大盤功”,“峨嵋盤功易筋經”等。
因盤功宜自幼開始訓練,大時則見效較難,故又成“童子功”。其訓練范圍包括頭頸,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關節及肌肉韌帶。
必須說明:峨嵋柔功(盤功),并非單純象體操之類的柔軟性訓練,而是嚴格配合吐納調息的“內功”形式。
柔軟若無骨,伸縮開合變化隨心應手好像能透針眼,從大動至大靜時呼吸平和,安詳自然,狀若木偶。
輕功
輕功在冷兵器時代有很高造詣,因為那時實戰講究“飛檐走壁,疾走快跑”,如縱步上房,飛步越崖,云腿跳澗等。
有的人然認為輕功狠玄妙,甚至懷疑究竟有無輕功實際存在,實為不妥。
酒時武人在這方面是要花大氣力的,否則實戰中會吃大虧。練成后,兩人多高的墻壁可轉眼之間越墻而過。
峨嵋武術中的輕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桿縱”“水上漂”“鐵爪鏈”“百尺繩”“踩雞蛋”等名目。
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戴鐵瓦”或者“包沙包”即在兩腿上各纏上半斤到五盡重的鉛瓦或沙袋,行走跳躍。
其次是“縱沙坑”,在一直徑約三尺沙坑內身帶鉛瓦或沙袋,運氣后向上縱躍,并逐漸加深沙坑。
此法說來容易,實則要堅持不懈則難。此外,峨嵋派輕功中有的還融合進符篆(甲馬),經咒等運氣調息形式。
禪功
亦稱“玄功”,峨嵋禪功,通常指某些奇門絕技。如“天罡掌”“指禪功”“點穴十八手”“五毒陰風掌”“劍仙”等等,其中有的確屬真實功夫,雖然少見確確實存在。
比如有位氣功大師,專練“硬耳朵功”,能兩耳用細麻繩懸一大水桶飛舞旋轉,堪稱一絕。
又如氣功師郭信武的“蝦蟆功”,以十指觸地成“俯臥撐”狀,運氣后整個身子離地騰起如蝦蟆跳躍,可連續躍數十次,常人難及。
這些玄功,都豐富了峨嵋派氣功而使之絢麗多彩。
其一,按功法行功本質來分,不外兩類,即導引法與吐納法。
導引法是通過有意識的肢體運動配合呼吸、意念,引導體內氣息能量的流通,典型的導引術像五禽戲、八段錦等等;吐納法。
顧名思義,即是吐故納新之法,指通過有意識地呼吸調控,完成體內與外界的能量交換。典型的吐納術象六字訣、采氣法等等。
其二,按身體姿態分為動功、靜功等。
靜功中又分立式樁功、坐式和臥式。
其三按功理指導思想的來源分為道家氣功、釋(佛)家氣功、儒家氣功、醫家氣功、武術氣功(各類樁功、硬氣功等)等等。
其中又有無數支脈,也有按地域而命名的。至于具體功法則包羅萬象,不可勝數。
叩首,顧名思義就是磕頭,有人問,磕頭也是鍛煉嗎?那當然,磕頭還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呢!
“學道本無門,叩首先有益”。但是,咱們練的叩首不是頭碰地,而是頭叩手背,就像是我們趴在桌上打盹時將額頭壓在手背上的感覺。
也就是說,怕我們的額頭直接磕在地板上會疼痛受傷,就用手墊著。這樣額頭撞在手背上,既不會因接觸面太軟而無效,也不會覺太硬而受傷。
然后按拜佛叩頭的樣子,以額頭部分(鼻根至前發際線)撞擊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異,本著由輕而重的原則。
抬頭再叩時要有一個頭后仰的動作,每15次為一小節。接著從鼻根到下巴輕輕“撞揉”手背,每反復10次為一小節,“撞揉”時面部始終與手背相貼進行(“撞揉”時頻率要快,如震顫一般),兩節為一組。
如此可使任督二脈在頭部順接,為打通小周天的第一步(高血壓患者暫不可練此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