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意領內氣向兩胯中心匯集并透達胯后,再沿胯兩側向前環繞;兩手又隨著意氣的走向攏向兩胯前。
6.浩然正氣上升,以意領兩手外旋,內氣促使雙手棚向腹前。
7.心中“一定”,以意領腰前的內氣向腰部中心匯集,再透向腰后,轉而分沿腰兩側環繞至腰前,意氣的流動猶如沿山字回旋運行;兩手內旋,依著意氣的走向,由腹前向腰兩側環繞。
8.意領內氣集向腰部中心,再透達腰后。兩手依意氣的走向攏于腰前。
練意的不同階段
太極拳練“意”,首先在于心靜。心靜是練意的基礎,也是太極拳的根本所在。心靜,要求思想集中,意念專一,精神貫注,排除一切雜念。嚴格的說,不能心靜,就不是太極拳。
如果在心不能靜的情況下練拳,不但起不到保健養身作用,反而對身體有害無益。筆者有這樣的經驗,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行拳,練不到十分鐘,就感覺頭暈惡心,身體難受之極。
心情煩亂必然影響內氣運行,所謂“心浮氣躁”,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一旦心情平靜下來,凝神清慮,雜念全無,必然氣息和暢,這正是“心平氣和”的道理。
所以練拳之時,應該始終調心,使心靈靜若止水,不起絲毫微瀾。如此就可以使心靈澄澈敏感,對外界反應和自身的判斷都能做到準確無誤。
太極拳身法,有著自身的規律。筆者總結之,就是“坐胯”、“松腰”、“沉肩”、“墜肘”、“涵胸”、“拔背”、“豎項”、“虛靈”,可稱之為“身法八要”。“坐胯”,也可以說是“斂臀”,就是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
“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坐胯可以說是所有身法的基礎。要做到尾閭中正,就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
過猶不及,不及是為突臀,過之則為挺胯,都為太極拳所忌。其余的七要,經典拳論《太極拳十要》中已經闡述的很清楚,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在身法純熟以后,要逐漸開始體會內氣和內勁的運轉,這個階段要把意念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之中,體會“起式走螺旋,力從足底發,節節要貫穿,周身是一家”的練功狀態。
這個階段的意念,在身體內部隨著內氣和內勁進行流轉貫穿,以意領氣,意氣相隨,意到氣到,意到勁到,逐漸達到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狀態。同時,由內催外,“腹內如海形如潮,轉換折疊在于腰。
進退起伏身要穩,上下貫穿形指稍”,經過摧僵化柔,全身的僵力逐漸化掉,身體產生柔勁和整勁。逐步達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
在這個階段,練意貴在體會,每練完一遍太極拳,都能感覺心靜如水,心平氣和,神清氣爽,遍身舒泰。每個動作的虛實開合全憑意氣轉換,動作可以做到空松圓活、旋轉自如。
練意的基礎內涵
太極拳是陰陽充滿辯證法的拳種,在練拳的不同的階段,用“意”的重點均有不同。但是,無論哪個修煉階段,也有共同的練意的內容。
無論哪個階段,練習太極拳有一個貫徹始終的內容——放松,可以說放松是太極拳一輩子的任務。在任何時候練拳,心中始終都要有一個“松”字。
松是產生太極拳內勁的前提條件,太極拳在行拳中放棄了肌肉的練習,全身上下處在放松狀態,就是要催僵化柔,把全身上下的分散的僵力,轉化為整體的柔勁。柔勁貼筋走骨,武術界有“寧可筋長一寸,也不肉厚三分”之說。
柔勁來源于內勁,是在不斷的放松狀態下,日積月累,在松柔中產生的勁,正如同和面一般,開始時候面團只是柔軟,但是和之日久,逐漸產生一種拉不斷的柔韌之感。
內勁形成于以意行氣,輕輕運動,發于丹田,運行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于肌膚,貫注于四梢(兩手尖,兩足尖);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
拳諺說:“有心求柔,無意成剛”。剛勁是在日積月累的松柔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日久才有棉里裹鐵,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