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標的發展歷程
鼠標,作為電腦用戶頻繁接觸的外設產品之一,似乎并沒有受到大家過多的關注。而它剛剛走過了不惑之年,現在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下它這四十年來走過的路吧。
一、世界上第一個鼠標
鼠標,又稱為MOUSE,港臺叫作滑鼠,電子鼠等。
世界上第一個鼠標是在1968年12月9日由美國史坦福研究所(SRI)所發明的,它的發明者是“鼠標之父”——Doug Engelbart博士,他同時發表了“圖形用戶界面”,即GUI的構想。這極大地改變了計算機界面后來的發展歷史。
初的鼠標是什么樣子的呢?當時設計者的想法是設計一個小盒子,當移動鼠標時,鼠標的位移將會被傳遞到一對轉軸上。
并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其位移信號,再經過微處理器的處理,計算出其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位移,屏幕上的光標可隨之移動。
產生一對相對于屏幕的坐標,使它取代鍵盤上使光標移動的上,下,左,右鍵,使用戶可以方便地使用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個鼠標,它的名字叫做“Bug”。
二、機械鼠標
鼠標不斷地發展,產生了機械鼠標。其工作的原理是滑球和桌面接觸,當滑球移動的時候,滑球推動壓力滾軸滾動,滾軸的另一邊連著每個編碼器上呈圓形排列的觸點。
當滑球滾動時,經過傳導,觸點會依次碰到接觸條,從而產生計算機容易辨認的“接通”和“斷開”,也就是“0”和“1”信號,它有一個芯片會根據這些數據轉換成“X”和“Y”軸的位移,從而使光標移動。
但由于這種鼠標的定位機制是采用物理式的滾球方式,因此容易出現光標移動緩慢、定位不準等現象。
而且,由于滾軸需要和接觸面摩擦轉動,因此這種鼠標需要十分平整的平面,才能良好地使用。同時,橡膠球容易磨損,這種機械鼠標的壽命也較短,使用一段時間后,定位精度就會下降。糟糕的是橡膠球容易粘附灰塵,要經常清洗。
機械鼠標
三、光電鼠標
隨著支持鼠標的操作平臺的發展,1981年,由Dick Lyon和Steve Kirsch發明的第一代光電鼠標問世。與機械鼠標的原理類似,只不過用兩組發光二極管、光感二極管取代了雙滾輪。
但初的光電鼠標必須在有反射面及柵格線的特殊墊片上滑動才可以,這帶來了居多不便。光電式鼠標的優點是精度相對有所提高,但是它使用起來非常不便,特別是當底板磨損或丟失后,鼠標就無法使用。
光電鼠標
四、光機鼠標
1983年,機械與光電二者的綜合產品——光機鼠標誕生了。它繼承了前兩者的優點,使用滾球帶動兩個轉盤,由轉盤上的柵格遮斷發光二極管的光而獲得移動信號。光機結構是鼠標發展史上偉大的發明。
它比純機械式鼠標精度高,又不象光電式鼠標需要特殊的底板,正是由于它的諸多優點,光機鼠標迅速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