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頸動脈竇位于頸內動脈的分叉部,該部形成擴張即稱為頸動脈竇,內有壓力感受器,經舌咽神經與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相連。刺激頸動脈竇可影響動脈血壓、心率、心肌做功、心輸出量、動脈阻力及靜脈容量。
其反射通路是通過竇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的孤束核,然后傳送到迷走神經運動背核,經迷走神經傳出纖維,產生慢心率降低,血壓。然而,在正常情況下,在一般/分鐘心率下降5次放緩,收縮壓和舒張下降1.33kPa(10mmHg)內。
頸動脈竇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竇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異常增高,當感受外界刺激時,一方面副交感神經張力明顯增加,引起竇性心率明顯減慢,PR間期延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輸出量明顯減少而引起腦缺血,可發生暈厥;另一方面,繼發于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動脈松弛,血壓明顯下降而引起腦血流灌注壓驟然降低,可發生暈厥。也有一部分患者,雖無明顯的心率和血壓變化,但刺激頸動脈竇時,腦血管收縮,引起腦缺血,也可發生暈厥。
(二)發病機制
頸動脈竇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外周病變學說,認為引起頸動脈竇反射異常的病變部位在頸動脈竇受體周圍,因頸動脈硬化、栓塞、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體附近的炎癥、淋巴結腫大、腫瘤及瘢痕壓迫等,引起頸動脈竇感受器感受異常。
許多臨床研究發現,頸動脈竇綜合征患者中,許多人還有治療過或未經治療過的頸部腫瘤。近年來Tea等發現,頸動脈竇綜合征患者的胸鎖乳突肌肌電圖異常,也支持外周病變學說。另一種是中樞病變學說,認為引起頸動脈竇綜合征的病變部位在自主神經核水平,但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闡明。
頸動脈竇應該如何預防
1.頸動脈竇患者,由于頸動脈竇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異常增高,要注意體位的突然變化和減少對頸動脈竇局部的刺激(如突然轉頭等動作)。防止摔傷。
2.對反復發生暈厥的頸動脈竇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
相信大家對于頸動脈竇位置已經了解清楚了。其實頸動脈竇也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當然首先要選擇正規的醫院,和專業的醫生,才能更好地保證治療的效果。對于經常性暈闕的患者來說,容易導致一睡不起,因此有必要安裝一個人工心臟起搏器。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頸動脈竇位置在哪都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頸動脈竇是我們身體上的重要組織哦,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哦,祝大家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