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如果發生在卵巢,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更為直接。這種病被俗稱為"巧克力囊腫",卵巢內形成囊腫,內含積血黏稠如巧克力糊,因而得名。巧克力囊腫可以逐漸增大,有時會在經期或經期后出現破裂。該病的高發年齡是20~30歲。"總的說來,發病年齡越早,破裂風險越高,造成的破壞也越大。"
治療
是否切除病灶要謹慎權衡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采取內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采取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已取得成熟經驗。姚書忠指出,簡單的手術由婦科醫師獨立完成,復雜時就得與相關專科配合完成。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生長特性和位置特殊,手術中稍一不慎就會引起腸道、輸卵管等器官的損傷及并發癥,例如便秘、排尿不暢等。因此,很多病人不愿意徹底切除病灶
姚書忠指出,任何手術都有一定風險,但即使出現術后并發癥,也并非無法治療。醫生和病人都要謹慎權衡,解決病癥帶來的長期痛苦和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兩者相比,究竟哪個問題更為重要。臨床上重要的是術前評估,判斷能否做到徹底切除。如評估手術困難,就不要去做,而要尋找更有經驗的醫師進行治療。
以巧克力囊腫為例,病人年紀越小,囊腫越大,對卵巢的功能影響越大,則應考慮手術。有不孕病史且囊腫大于4厘米,或者已生育者囊腫大于5厘米,也屬于手術適應癥。
提醒
雙子宮、陰道斜隔也會痛經
"為什么別人痛經,生完孩子就能好,而我這么倒霉?"在已婚痛經患者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抱怨。其實,生育后緩解的痛經多屬于原發性痛經,也就是功能性痛經。有些病人的經期痛與子宮位置和宮頸口狹窄等因素有關,有時也受精神緊張影響。經過生育的刺激,這些問題得到緩解,癥狀也會改善、消失。
姚書忠指出,如果生育后痛經依舊,"嫌疑人"除了指向子宮內膜異位癥,生殖道畸形也在懷疑的名單上。
有的女性擁有"殘角子宮",也就是在正常子宮旁邊還有一個畸形的小子宮,小子宮同樣有內膜,可隨月經周期脫落出血,但由于殘角子宮沒有與陰道相聯通,經血無法外排,因而會引發痛經等癥狀。
有的女性則長有"陰道斜隔",其中一側陰道無法將經血排出。
還有的女性到了青春期,每月都會腹痛三到五天,但見不到經血流出,因為體內有功能性的子宮,卻沒有陰道。
姚書忠指出,這些生殖道畸形是因為,胚胎時期,女性生殖道的前身是"苗勒氏管",這是一個左右對稱的雙側性管道,從胚胎5周起至16周,苗勒氏管會完成"二合一"的融合,后在中線上形成單一的子宮體、子宮頸和陰道,而仍保持左右各一的輸卵管。在此期間,如果受到致畸因素的影響,就可能導致殘角子宮、陰道畸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