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苔顏色知道病癥
舌苔的分類
黃苔:一般表示為熱證,即出現了胃熱。苔薄黃厚而干燥,則里熱盛,津液受損。苔黃干燥生刺,舌有裂紋,為里熱極盛,津液大傷,臟腑大熱。舌苔黃厚而膩,多為痰熱、食積或濕熱內蘊。舌苔黃滑而潤,為陽虛表現。
黑苔:腸胃有毛病的人,舌苔會變得厚膩,開始是白色,逐漸變成黃色或黑色。另外,臨床發現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癥、惡性腫瘤等,在病情惡化時,也會出現黑苔,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應及時到醫院找醫生診治。
白苔:舌苔薄白而潤為正常人的舌苔。舌苔薄白而過于潤滑,一般都多見于表證、寒證。如果舌苔白厚而干燥,則說明胃腸發生了病變,常常見于各種胃炎、腸炎及口臭癥狀中,同時,舌苔厚白還是胃腸上皮化生的一種警告,而腸上皮化生的嚴重與胃癌有著直接聯系。
厚苔:苔質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如果透過苔質不能能見到舌體,稱之為厚苔。如果有胃腸病癥狀的話,出現厚苔就表明病情已經較為嚴重了,需及時入院進行治療。
舌苔的診斷
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過經絡與五臟相連,因此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的虛實,疾病的深淺輕重變化,都有可能客觀地反映于舌象,通過舌診可以了解臟腑的虛實和病邪的性質、輕重與變化。
其中舌質的變化主要反映臟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而舌苔的變化主要用來判斷感受外邪的深淺、輕重,以及胃氣的盛衰。
中醫將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側,認為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舌兩側屬肝膽。根據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臟腑病變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看,需與其他癥狀和體征綜合加以考慮。
1.舌質:是指舌的本體,主要觀察其色,形,態三方面。
正常舌質為色澤淡紅,含蓄榮潤,胖瘦老嫩適中,運動靈活自如,表示氣血充足。見于健康人,也可見于外感初起或內傷病情輕淺者。
(1)舌色:舌頭的顏色反應健康情況。
(2)舌形:觀察舌質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紋等。
(3)舌態:觀察舌體有無震顫、歪斜、痿軟、強硬等。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氣所現。章虛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氣以現,而胃氣由心脾發生,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則土無生氣矣”。
吳坤安說:“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曰苔。”
現代醫家認為舌苔的形成,主要為絲狀乳頭之分化。絲狀乳頭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樹,在角化樹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正常的舌苔。
正常的舌苔為薄白一層,白苔嫩而不厚,干濕適中,不滑不燥。觀察舌苔內容為苔的顏色、厚薄及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