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的轉動角度,一般以40度為宜,超過45度時,必須配合以足的擺扣,或變轉步法,以維持平衡。肩關節旋轉不能大于腰和襠的旋轉角度,肩部隨左右胯的運動可以一邊略高,一邊略低的傾斜,但不可走得太過,這樣才能形成螺旋主體。
陳式太極拳特別對長強穴(尾骨下端)有明確要求和界限。洪均生先生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長強穴”微向后翻。
有好多練習者長強穴后翻的太過,形成了突臀。陳鑫主張長強穴應微向后翻約15度,陳式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的根本區別。因為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尾骨后翻小腹下部自然斜向內收,氣自然松沉下去。
膝和足的配合也有一定的限度,膝關節略內合,但不能向內合的太過,太過會造成尖襠。膝關節應以膝鶴頂穴與地面的垂直線在地面上的交點位于足趾、足踵之間的內側為界。
凡伸展的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膝的前后移動應以足趾與足跟之間為界限,向前膝不過趾尖,過之則身體前傾;向后膝不過足跟,過之則身體后仰,下肢勁力松散。
上述提到的只是陳式太極拳界限的極少部分,還有許多復雜的動作需要遵循拳理拳法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
練陳式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一、頭正項豎,頂勁虛懸
頭為六陽之首,一身為主,頭正則身軀自然中正端凝;項豎則腦后二大筋自然豎直,腦后二大筋間乃佐中氣上下流通之路;頂勁虛領則全身精神自然領起,中氣貫注神貫頂。虛懸者,虛虛領起,如懸,掛在空中一樣,不可頂過,過則根浮,但領不起則倒塌。
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
心要虛靜,胸要松空,心虛則胸空,胸空則胸氣下降。左右兩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實,氣下沉于丹田,則上虛下實,上體松活圓轉,下體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靜氣,使濁氣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氣自然上升至頂心,清升濁降,陰陽分清。
太極拳是一項完美的養生運動,修煉太極拳可以增強抵抗力,也會讓你保持身心愉悅。
三、塌腰斂臀,脊柱豎直
腰為上下體之樞紐,腰勁下不去,氣不能歸于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于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后陶道、身柱、靈臺左右,橫氣亦皆填塞飽滿,而前后胥滯澀矣。
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所以,腰要松,又要虛,腰能松虛而后能塌;塌腰又須斂臀,臀部不收斂便不能塌腰。斂臀勿忘提會陰,會陰上提則氣不下漏。
塌腰斂臀則腰勁下貫,上體虛,中部活,下體沉穩。全體之勁能合于丹田。斂臀則骶骨有力,尾閭中正,再配合虛領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對準,后腰命門處自然開張,中氣貫于脊中,上自百會,下達會陰,如一線穿成,則身弓備也。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否則會影響太極拳的健身功效。
四、沉肩墜肘,勁貫肩背
兩臂能否圓轉全在兩肩,肩為臂之樞紐,兩肩不能松開,則轉關不靈,兩肩應放松下垂,功久骨縫自開,兩臂應如在肩上掛著一樣,肩及自然能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