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首先要強調放松,用意不用力。一般說來,經歷兩三個月時間,就可達到初步的摧僵化柔效果。但這只是非常初步的松柔,在后續的練習過程中,一直要強調放松,將放松貫穿于練拳的始終。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同時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練習。要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收臀、圓襠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墜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虛實、步法輕靈、邁步如貓行;要眼隨身轉、威而不猛。
姿勢要中正圓滿,架子勿高低漂浮,動作要輕靈圓轉。這些太極拳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要領,需要我們在長期的練拳過程中時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第二階段拳架
應該說,練好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是邁向太極殿堂的第一步。正如陳正雷所說,師資、天資、刻苦是練好太極拳的三個必要條件。“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因此,學太極拳一開始就要選好老師,一定要有明師指點。
學習太極拳好找一個老師,特別是在學習拳架的時候,容易走向誤區,有老師的幫助能快速入門。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習文練武莫不如此,尤其是練習太極拳,老師的作用是先決條件,無師自通的例子至今尚未見到。如果僅以習拳為娛,玩玩而已,自不在此列。
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有一位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理論精通、教學有方的明師,才能引導學生步入正確途徑,少走彎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一旦誤入歧途,太極拳殿堂終難問津。
應先把太極拳的外形動作學會練好,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練好。這好比小學生學寫毛筆字,要先學會正確握筆,先描紅帖,從橫豎撇捺,間架結構學起。否則,一開始基礎就沒打好,以后就無法建造太極的大廈。
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可見師承是多么的重要。然后,隨著動作的熟練,身體的協調性越來越好,做動作時要注意主宰于腰,每一個動作都是用腰來帶動。逐步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做到上下相隨,節節貫串。同時動作要舒展大方,以柔為主,盡量放松,該發勁的地方要盡量發透,該跳躍的要跳,用勁要猛。如金剛搗碓聲如雷,掩手肱捶發出去呼呼帶風,青龍出水松活抖彈,二起腳高高躍起,玉女穿梭快如旋風等等。
如果不用這些猛勁,周身的關節就活不開,內勁就引不動,這就是以外形引動內氣的方法。通常,學一套陳式83式要3至5個月,但這只是初略地能把拳架動作畫下來,離高質量完成動作還差得很遠。
一般說來,外形階段要經歷4至5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有條件,要一直跟隨老師練,如沒有條件,也可自己練,但也要定期請老師指點,以求不斷發現問題,糾正拳架。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只有外形沒有內在的東西。
有的人身體條件好,基本功扎實,加上刻苦練習,外形很好看,參加比賽,還可以拿金牌。但卻沒有太極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第三階段以外帶內
通過不斷盤架子練習,以外形帶動內部,逐步領悟太極拳內在的東西。結合站樁或打坐,培養丹田之氣。意念常守丹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丹田之氣開始飽滿,并在體內流動。逐步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內動帶動外動,即以內氣催動外形。
即所有的動作用內氣來帶,開則貫至末梢,合則歸于丹田。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外柔內剛,上輕下重,內外相合,節節貫串,螺旋纏絲,動作自然。推手時,能做到,輕靈圓轉,比較自如地化解來力,進入懂勁階段。
所謂“懂勁”,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懂自己的勁,即逐步體會到什么是太極勁(即內勁或纏絲勁)以及勁的蓄發相變,松活抖彈,如何做到意到氣到勁到、內外相合、周身一家。陳鑫云:“練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
其二是懂對方的勁,這需要通過練習推手才能學到。一般說來,練習推手應先從定步四正手開始,(也有人先從定步單手推挽開始)。練習者應先理解《打手要言》中所述要領:“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化動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