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健身功法,當我們在練習氣功的時候,有助于改善我們身體的各項機能,從而有助于治療一些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當中的一種,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健身氣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理。
關于氣功的概念,我們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氣功”,即我國古代的“導引”,也稱“養生法”。他是祖國醫學、保健、長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在陶唐氏 (堯所屬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陰雨,河水泛濫,潮濕陰冷,引起人們的氣滯血瘀,筋骨蜷縮不舒,“故作舞以宣導之”(作舞為古代導引的初形式)。可見,“導引”是遠古時代人民與大自然惡劣環境和自身疾病作斗爭的產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于素體脾腎不足,復感風、寒、濕之邪,閉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氣功鍛煉通過調心(意念活動)、調身(導引動作)和調息(呼吸吐納),能使機體機能得到全面調整和加強,通經活絡,收清排濁,固腎強脊,健脾祛濕。
可見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生理內部調節紊亂,非一般性的藥物可以根治的。
因此,氣功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類風濕病,全面提高人體的素質和抗病能力,調動人體潛能,開發智慧,陶冶性情,是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首選方法。
(1)練功的要領
松靜自然:“松”即自己感到輕松愉快,使身體和精神放松,這是練功的第一要領;“ 靜”即閉默無聲,與“動”是相對應的。“松”與“靜”是相輔相成的,“松”常是“靜 ”的先行,而“靜”又可以使“松”加深。但“靜”不宜過深,避免睡著或受涼。
意氣相合:這需要經過一段訓練之后才能達到。練功時,用意念活動影響呼吸,漸漸使意念的活動與氣息的運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隨著意念活動緩慢進行。在松靜的前提下,逐步把呼吸鍛煉得自然、緩和、柔細、勻長。
對于意念的控制,在氣功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心無雜念。
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特點,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上虛下實:練功時上身放松,使意氣停留到下部。若下體充實,上體也自然能夠虛靈,頭腦清醒,故練功時注意鍛煉至上虛下實,但以舒適為度,不宜勉強。
(2)風濕類疾病專用氣功法
某研究所編制了一套適合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氣功法,現介紹如下:
放松功
放松功是有意識地依次注意身體各部位,結合默念“松”字,逐步將全身調整得自然、輕松、舒適,解除緊張狀態,排除雜念,安定心神,從而調和氣血,協助臟腑疏通經絡,增強體質,祛病延年。
姿式:臥式、坐式、站式均可。
呼吸:一般自然呼吸,亦可放松與呼吸結合,吸氣時注意部位,呼氣時念“松”字(也有人認為念“送”字更便于放松)。
意念:有“三線放松”、“分段放松”、“局部放松”以及吸“靜”呼“松”法等。常用的是“四線放松法”,即將全身分為四條線,依次放松,并配合呼氣默念“送”字。
第一條線(兩側):頭部兩側——兩肩——兩肘——兩前臂——兩腕——兩手十指。意守中指端2~3分鐘。
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兩膝部—兩小腿—兩足背— 兩足十趾。意守大趾1~2分鐘。
第三條線(后面):后腦部—枕項部—背部—腰部—兩大腿—窩部—兩小腿—兩足底。然后意守涌泉穴3~5分鐘。
第四條線(中央):自百會—會陰。沖刷大腦,縱貫五臟六腑(體腔中軸),然后從會陰分兩側沿大腿長骨骨髓腔至涌泉,每次練功約作2~3個循環。
“局部放松”:在“四線放松”的基礎上再單獨放松身體的某一病變部位,或某一緊張點,默念“松”字20~30次。
“意守丹田”:在局部放松的基礎上,意守丹田,太極式或撐抱式,自然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