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和中醫的關系
氣功和中醫之間的關系祖國醫學,廣博精深,中華氣功,源遠流長,二者交相輝映,聯系密切,茲就管窺所及,略表芻言:
一、中醫古籍中保留著豐富的氣功資料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關于氣功基本理論、練功原則,練功要領、練功方法和臨床運用等多方面的記載。
南北朝陶宏景著《養性延命錄》,集六朝以前氣功資料之大成,為我幸存第一部氣功導引專集。隋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收載氣功導引法二百多種,并“錄于各病源之后,以代藥品。”金元四大家中,劉完素在《攝生論》里,專門討論攝生的方法;張子和《儒門事親》,提出以“存想”吹氣功法治療外傷;李東垣《蘭室秘藏》,主張“安心靜坐,以生發周身之元氣”;朱丹溪《格致余論》,強調“順四時,調息、神、態,而為治病之本。”
明代醫籍中,氣功資料尤豐。如冷謙的《修齡要時》,本《內經》攝生理論,提出了“四旨調攝”、“起居調攝”、“長生一十六字訣”等功法;聶尚恒的《醫學匯涵》,設氣功導引專章,著重防病治病,頗切臨床實用;高濂的《遵生八箋》,氣功內容豐富;萬全的《養生四要》,練功方法簡明。清代汪讱庵著《勿藥元詮》,對氣功“積氣生精”、“積神生氣”、“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等功理功法作了清楚的說明,并具體描述了“小周天”的運氣過程。
二、歷代中醫名家,不少人兼通氣功
東漢名醫華陀,主張人體應當適當運動,并創立五禽功法,身體力行,結果“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晉代名醫葛洪,“尤好神仙導養之法”,“河洛圖緯,一視便止。”他在《抱樸子•內篇》里,明確提出了氣功的精要和作用。練功“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寶精行氣。”“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病惡。”唐代大醫家孫思邈,練功有得,長于“存想”。功法是:“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云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此指頭發、筆者注)漸漸入頂,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
斯須即覺元氣達于氣海,須臾則自達于涌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卷曲,亦令床坐有生拉拉然,則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別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澤,面色光輝,鬢發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宋代醫家陳直,根據《內經》理論,通過親身實踐,指出:“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實內以陶和;捋護之方,須在間日安不忘危。”“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氣。”并對身心關系作了辨證的說明:“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自心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明代醫家李時珍,深明“內視”之妙,指出,“紫陽《八脈》所載經脈,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清代醫家徐靈胎,對于元氣與丹田,更有獨到心得。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里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
其后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臺秘要》、宋代《圣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并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系,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煉中也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煉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
當然,由于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家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張景岳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系統闡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展。
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于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制的探討,亦有益于對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臟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發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應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