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治療
1、子宮收縮乏力
加強宮縮能迅速止血。導尿排空膀胱后可采用:按摩子宮、應用宮縮劑、宮腔紗條填塞法、結扎盆腔血管、髂內動脈或子宮動脈栓塞、切除子宮。
2、胎盤因素
疑有胎盤滯留時應立即作陰道及宮腔檢查,若胎盤已剝離則應立即取出胎盤。若為胎盤粘連,可行徒手剝離胎盤后取出。如剝離胎盤困難疑有胎盤植入,切忌強行剝離,以手術切除子宮為宜。胎盤和胎膜殘留可行鉗刮術或刮宮術。
3、軟產道損傷
應徹底止血,按解剖層次逐層縫合裂傷。
4、凝血功能障礙
首先應排除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等原因引起的出血。盡快輸新鮮全血,補充血小板、纖維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復合物、凝血因子。若并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應按DIC處理。
5、出血性休克處理
產后出血量多而急,產婦因血容量急劇下降而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程度與出血量、出血速度和產婦自身狀況相關。在治療搶救中應注意:正確估價出血量,判斷休克程度。針對出血原因行止血治療的同時,積極搶救休克。建立有效靜脈通道,行中心靜脈壓監測,補充晶體平衡液及血液、新鮮冷凍血漿等,糾正低血壓。給氧,糾正酸中毒,應用升壓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改善心、腎功能。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
產后出血預防
1.加強產前檢查
對有產后出血、滯產、難產史以及有貧血、產前出血、妊高征、胎兒較大、雙胎或羊水過多等情況時,均應積極做好防治產后出血的準備工作。積極糾正貧血、治療基礎疾病,充分認識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婦應于分娩前轉診到有輸血和搶救條件的醫院。
2.產程中識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
產程中識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時干預處理。避免產程過長,注意產婦進食、休息等情況,產程較長的孕婦應保證充分能量攝入,及時排空膀胱,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劑、輸液及導尿。第二產程注意控制胎頭娩出速度,避免產道裂傷、出血。手術助產時切忌操作粗暴,以免損傷軟產道。對于產程過長、急產或活躍期至第二產程較快的孕產婦,均應警惕產后出血。及早上臺準備接生,適時應用宮縮劑,恰當按摩子宮,準確計量出血量。
3.積極處理第三產程
第三產程積極干預能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主要的干預措施包括:胎頭娩出隨即前肩娩出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非頭位胎兒可于胎兒全身娩出后、多胎妊娠后一個胎兒娩出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胎兒娩出后有控制的牽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此外,胎盤娩出后應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有無副胎盤、有無產道損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其他
產后2小時是發生產后出血的高危時段,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和出血量,應及時排空膀胱。產后24小時之內,應囑產婦注意出血情況。產后有出血量增多趨勢的患者,應認真測量出血量,以免對失血量估計不足。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產后出血的一些原因以及產后出血的一些護理措施。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了一定了解了,也知道了治療產后出血的方法了。所以,當出現產后出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哦,這樣才可以早日恢復健康,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