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是金元滑伯仁的注本。滑氏從《難經》源本于《內經》的角度出發,將篇首備列“經言”二字的各條,一一考之于《素問》、《靈樞》以探其源。凡《內經》不載者,滑氏認為非別有古《醫經》的存在,便是《內經》一書在流傳過程中有脫簡,并設“缺誤總類”一篇,對《難經》進行校勘。是書說理條暢,言之有據。
《難經經釋》,為清代徐大椿所著。本書以《內經》的基本理論來解釋《難經》,主要闡明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不以后人的主張來證前人,這是比較科學的態度,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難經匯注箋正》,是近人張山雷編著。此書匯選了諸家之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有考異一項,對《難經》做出了一定的校勘工作,值得參考。
《難經》一書,“理趣深遠,非卒易了”,因此學習時要講究方法。
通讀原著,參閱注釋明文意
一般學習《難經》者,多作選讀。但《難經》全文不長,分為八十一節,故我主張學習時不要急于取舍,還是以通讀原著為好。只有通讀,才能全面了解《難經》之原貌。
首先明其句讀,借助字典詞典以掌握難僻字詞的讀音和詞意,然后熟讀原文。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有聲可以幫助記憶,反復朗讀以體會文中意義,有些重要章節,熟到朗朗上口,能夠背誦才好。
熟讀后在借助注釋參考書籍,逐節逐章地弄通文意。參考各家注解釋義只是為了幫助理解原文不能代替誦讀原文。在讀和釋的過程中,讀原文是學習的重點。初學時寧拙勿巧,寧慢勿快,寧澀勿滑,不放過一字一詞,務在弄通原意。若有所體會,即擇其要作好學習筆記。
狠抓要點,深鉆精研重實踐
對于《難經》中的重點內容,即其對中醫理論有重大發展的部分,要深入進去,深鉆精研,探微而索隱,密切結合臨床實踐進行學習,或做專題研究。如獨取寸口、治損之法、命門理論、三焦元氣、七沖門、八會穴、針灸刺法等內容,都應做深入研究。以治損之法為例,其理論淵源是什么?歷代醫家有何論述、發揮?對臨床有什么指導意義?具體有哪些治療方法、方藥,其實用價值怎樣?必須一一明悉。
“損其肝者緩其中”則可結合學習《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和《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夫肝之病……益用甘味之藥以調之”,則可知其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又如“八會穴”是《難經》對針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古代針灸醫療經驗的科學總結,今日臨床尚廣泛應用。八穴與臟、腑、血、氣、筋、骨、髓、脈的內在聯系,八會穴治療疾病機理的探討,則是學習《難經》的專題研究之一。
這里我引《難經匯考》東坡楞伽經跋作為結束語,他說:“如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或不中;至于遇病輒應,懸斷生死,非與知經學者,不可同日而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溯源析流,尊重歷史發展
學習《難經》要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難經》是以問難的形式解釋《內經》的理論性著作,故學習《難經》要結合《內經》的有關章節,溯本于《內經》以探其源。如《難經》的脈學部分,源于《內經》,要參閱學習《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三部九候論》以及《五藏別論》等篇章。《內經》或言而未明,或引端未發,而《難經》或有所發揮,發展了《內經》的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貢獻。
學習《難經》同時還要參考后世各家學說對《難經》的發展發揮以析其流。如學習《難經》有關奇經八脈的論述,則應參閱《十四經發揮》、《奇經八脈考》;學習《難經》有關命門的理論,應結合后世薛立齋、孫一奎、張景岳、趙養葵等人的論述。這樣才能了解《難經》自出機杼,在理論上的創新及對后世的影響。再者,《難經》中的有關章節,前后互參,則更易了。
《難經》成書于古代,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必有不夠恰當之處,如肝有“七葉”、“心有七孔三毛”、“木得水而浮,肝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等,對此必須以辨證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不責備于古人,而是吐誤茹真,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有關國醫大師路志正教大家怎樣學好《難經》的知識,看完之后,你現在知道如何學習《難經》了沒,如果你對這個感興趣的話,不妨多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 一定的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