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人體的表皮是在不斷地更迭,頭皮、指甲也在不停頓地更新、生長,作為表皮角化的特殊形式,一些斑禿患者,尤其是有長期受累或全禿患者(據統計約有10%~20%),可出現指甲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甲凹窩較大、較淺,有的類似于銀屑病(牛皮癬)患者指甲的點狀凹陷;有的表現為甲縱脊,甲板薄而脆,有縱行脊狀突起,遠端常破裂和分層,偶見脫甲。
由于斑禿的表現多種多樣,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斑禿可分為如下七類。
(1)單純性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且只有一個。
(2)多發性斑禿:脫發斑在兩個以上。
(3)全禿:頭部毛發全部脫光。
(4)廣泛性禿發:除頭發外,常累及眉毛、腋毛、陰毛等,亦稱普禿。
以上四型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5)網狀遷延性斑禿:脫發時呈圓形,不久變成彌漫性脫發,但基本保持圓形狀態,脫發范圍甚至可不斷擴大。此類患者大部分遷延難愈。
(6)惡性脫發:毛發脫落范圍、部位廣泛,除頭發外,甚至睫毛、胡須、四肢的毛發亦可發生脫落。
(7)蛇行樣禿發:斑禿區的毛球呈現萎縮狀態,僅能生長極短而細的軟毛,容易再脫,呈此起彼伏蛇行樣禿發,病程漫長,遷延不愈。
全禿、普禿等無疑是較為嚴重的脫發,它可突然發生,亦可繼發于片狀斑禿或為時較久的小片狀斑禿。約有4%~30%的斑禿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為普禿,這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普禿可在幾周內發生,但通常從斑禿發展成普禿的間隔時間為兩年;70%的斑禿患者在發病后5年或5年以上才發展成普禿。
斑禿的病程很不一致,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一般說來,禿發的范圍愈大,病程愈長。
斑禿常反復發作,且無規律性,僅有20%~30%的患者只發作一次。脫發后通常在幾個月內即有毛發新生,約60%的患者在一年左右方長出新發。但禿發不能長全,隨后又再次脫落,有40%左右的患者在一年之內復發,有的患者要5年后才復發。各類型斑禿均可能復發,復發間隔時間不一,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斑禿多能自愈,積極治療能縮短病程。
醫學家根據長期摸索,發現以下因素與斑禿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1)精神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斑禿是由于憂慮或精神刺激、環境的變化所致。
(2)神經因素:由于植物神經或中樞神經障礙所致。斑禿可在腦震蕩、外傷后發生或加重。有學者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特別高。另據觀察,有80%斑禿患者有腦血流圖異常,頭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毛細血管持續性收縮,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環障礙,毛根種子層的細胞功能減退而發病。
(3)遺傳:有斑禿家庭史者約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還可能發生在雙胞胎。
(4)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患合并斑禿者特別多,其中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關系更為密切。婦女在妊娠時,斑禿往往會自愈,但在分娩后脫發又可復發,估計這與激素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因免疫系統障礙而致的疾病,如尋常性白斑、糖尿病、惡性貧血、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特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禿的發生。英國學者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并往往合并自身免疫疾患。美國一學者1977年就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而它是人體細胞性免疫功能中起作用的一個系統。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斑禿患者有體液和細胞免疫以及補體系統功能的某些障礙。
(6)病灶感染:美國一學者認為,病灶感染確能引發禿發,因為細菌等的感染可導致血管發生血栓或小血管發炎,使其支配范圍的毛發由于血液供應受到障礙而發生脫發。另一學者還指出,第三臼齒阻生或根尖周圍感染的存在,應考慮為持久性斑禿的因素。
(7)傳染:有部分學者認為,斑禿可由真菌、細菌或病毒等引起。理由是斑禿可在學校宿舍、兵營中集體發病。
(8)頭皮血液供應循環不良:有人指出,如果顱骨與頭皮匹配不當,頭皮過于緊張,則會引起局部血流不暢,致使毛發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易脫落,從額部發際到頭頂部易脫發。
能引起斑禿的因素很多,但其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精神因素與斑禿的發病關系密切。據統計,在發生斑禿前有確切的情緒緊張者約占半數以上,而伴有失眠、多夢者則更多。
結語:如果不幸出現了斑禿,大家一定要積極的去醫院進行治療,畢竟現在的醫學那么發達,肯定能有方法的。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大家也可以關注三九養生堂, 幫助大家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