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薩奇病毒癥狀體征
一、病原體柯薩奇病毒據其生物學特點分為兩類:A類和B類。分屬腸病毒類的埃克病毒(Echovirus)和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現稱“微細病毒(picoviruses)”。
二、流行病學Dalldorf及Sickles(1948)首先于紐約柯薩奇(Coxsachie)分離出病毒而得名。Melnick(1949)應用該病毒接種動物(小鼠)則引起運動失調、肢體軟癱。人類則引起皰疹性咽峽炎和非麻痹性類脊髓灰質炎改變。
1.柯薩奇A9是一種常見致病病原體,常在夏季流行,常伴發腦膜炎及肺部損害,皮疹常見,但無特異性,可為散在性紅斑、斑丘疹,初起于面頸部,后逐漸蔓延到軀干及上肢及掌跖。一般持續1-7d,可有短期發熱,在出疹時則熱退,并可發生水痘綜合征,即高熱3-4d,然后在紅斑基礎上發生1-2mm大小的水皰,呈向心性分布,皮疹不結痂。亦可伴發皰疹性咽峽炎,局部淋巴結腫大。此外亦可發生蕁麻疹及紫癜,在病人咽喉分泌物、腦脊液、大便及血液中可分離此病毒。
2.柯薩奇A4可發生鼻塞、咽炎、流涎等前驅癥狀,且常有皰疹性咽炎性發疹,可持續1-10d,在發熱時或熱退后出疹,為2-5mm大小的斑疹或丘疹,主要分布于面部及軀干(但決不見于臀部)。此皮疹約1-4d消退,但亦可演變為5-10mm大小淡黃色不透明的水皰,成批發現于軀干,后向四肢蔓延,但不侵犯掌跖,不癢,需1-2周才消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
臨床表現一、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潛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發燒,全身不適。典型癥狀為皰疹性咽峽炎,即在鼻咽部、會厭、舌和軟腭部出現小皰疹,粘膜紅腫,淋巴濾泡增生、滲出,扁桃體腫大,伴吞咽困難,食欲下降。據調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皰疹和皮疹的急性熱病中,79%為柯薩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為皰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軀干外周側、背部、四肢背面,呈離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見,故稱手、足、口三聯癥(hand-foot-mouthdi-sease)。
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兒童多見,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臨床表現除上述外,主要特點為急性發燒、皮疹。腦膜腦炎伴有Guillain-Barré綜合征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Bell、Grist,1968,1969)。顯性及隱性感染比例達1∶50-100。
二、柯薩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征性傳染性胸肋痛(epide-micpleurodynia)即所謂Bornholm′s病。可合并腦膜腦炎、心肌炎、發燒、Guillain-Ba-rré綜合征、肝炎、溶血性貧血和肺炎。
三、柯薩奇病毒是從1948年Dolldorf和Sickles在美國紐約州Coxsackie鎮,從臨床診斷為脊髓灰質炎的患兒糞便中分離出來的一組病毒。它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s)、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柯薩奇病毒的毒粒為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呈球形狀,裸露的核衣殼,直徑約23-30nm,無包膜,無突起,病毒有核酸和蛋白質組成。
四、柯薩奇病毒已知有30個血清型。根據病毒對乳鼠的致病特點及對細胞敏感性
的不同,將病毒分成A組和B組,A組病毒有24個血清型,即A1-A24,其中A23型與Ech09型病毒相同;B組病毒有6個血清型B1-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