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見的貧血類型
缺鐵性貧血
可占20%~50%。常見的原因是慢性失血,以消化道失血為多見,老年人易患、肛裂、胃腸道癌腫、潰瘍性結腸炎、憩室、息肉及食管裂孔疝等。老年人由于脫落,咀嚼困難,或者患有食管疾病、中風,引起吞咽困難進食少,造成鐵攝入不足。又常因患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胃切除術后、慢性腹瀉等導致鐵的吸收障礙,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常見癥狀有頭昏、耳鳴、乏力、憂郁、激動、幻覺等神經系統癥狀。有的表現為氣短、胸悶、心悸、踝部水腫,易被誤診為心臟病。還有舌黏膜萎縮、口角炎、指甲扁平等表現。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對貧血耐受性差,即使輕、中度貧血,癥狀也很明顯。
早期的胃腸道腫瘤伴出血常以缺鐵性貧血為首發癥狀。盲腸癌腫在癥狀出現前常已有較長時間的隱匿性失血。如果忽略了胃腸道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其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缺鐵性貧血,治療方法其實很簡單,服用鐵之緣片等鐵劑就可以改善了,并應該多吃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如豬肝、紅棗、雞蛋、菠菜等。
巨幼細胞性貧血
它是由于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礙所引起的一組貧血。人體所需要的葉酸和維生素B12都來自食物,動物性食品如肉類、動物肝、魚、蛋、腎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新鮮蔬菜、水果、酵母,動物肝、腎和蘑菇中含有較多的葉酸。有些老年人偏食,長期吃素,或因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盲目控制飲食,或患空腸、回腸疾病以及萎縮性胃炎、慢性腹瀉,會造成葉酸、維生素B12的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
食物烹調過度、腌制及貯存過久,會破壞葉酸。胃大部切除后,內因子缺乏會影響B12吸收。某些藥物可影響葉酸或維生素B12的吸收和利用。上述這些都會造成巨幼細胞性貧血。
患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老年人病情多數癥狀較重。除一般貧血癥狀外,消化道癥狀比較突出,如厭食、腹脹、腹瀉、便秘。舌炎也較常見,舌質紅且光滑,易誤診為消化道腫瘤。維生素B12缺乏時,常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手足麻木、感覺障礙、步伐不穩、走路困難。
有的老年人還常出現精神癥狀,如淡漠、抑郁、嗜睡或精神錯亂。
系統疾病性貧血
慢性感染、炎癥或惡性腫瘤引起的貧血稱慢性病貧血。肺膿腫、膽囊炎、泌尿系感染、肺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外傷、燒傷和惡性腫瘤、淋巴瘤、白血病等是常見的原發疾病。
系統疾病性貧血也稱繼發性貧血。常見的有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病及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貧血。慢性腎功能衰竭常有貧血,并隨腎臟病變發展而加重。當血清肌酐超過309。4微摩爾/升(3。5毫克/分升)時,絕大多數患者出現貧血,稱為腎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