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協調用力是基礎
腿、跨、手必須同時同方向動作。
10、向前用力是指導
腿、腰、手都必須首先向前用力作用于球,在此前提下向其他方向調節。
11、用力支點是關鍵
近網球瞬間支點在腕關節,近臺球瞬間支點在肘關節,離臺球瞬間支點在持拍手一側的髖關節!
12、用力方法是技巧
根據來球和自己的戰術目的,可以采取加力,借力、合力、摩擦、彈擊等不同方法。
13、鞭打式發力
無論哪位選手他們都在追求一種鞭打式發力的方法拉弧圈,所謂鞭打式發力是以腰跨作為向前發力的一個支撐點,在擊球一瞬間,腿部撐住腰跨,有肉眼看不見的一個暫停,形成一個穩固的支撐點,使手臂得以發力更優化。
拉弧圈必須用手腕,現在的弧圈是撞擊和摩擦的組合,手腕觸球的彈擊成分多,摩擦成分少,這個球就比較爆。反之球就比較轉!
手腕動作要強調力量從食指中指傳遞到拍子的擊球部位,而不是從手掌心傳遞,食指和中指兼有控制方向的功能,為了控制低弧線因此也就出現手腕向里鉤的現象。你們可以仔細觀察乒乓運動員的弧圈分解圖,注意他們的腰跨動作和手腕動作。
14、多體會“打”和“磨”的比例
撞擊球過多。可能當你前沖不沖時你會以為多向前撞擊球即可彌補速度,這有點飲鴆止渴,其實撞擊球過多易造成弧線不好,失誤多;且因旋轉不強,也使拉出的球前沖不強,特別是在近臺以外。摩擦過多會導致球速滿,力量小。
15、拉球時要先預判根據旋轉拉球
拉球時不視來球旋轉,就一種動作。有很多老球痞認為只要手感好啥球都可一樣。當然不是說上下旋的區別,而是同種性質的旋轉可不大考慮強弱。
誠然,如果手感好時很多上訴情況都能上臺,但這樣拉過去的球質量顯然要打折,并且大多數業余球手不可能象那幫老球痞那樣一天到晚的泡在球館里,要養成“盯球”意識,平常多留心來球旋轉,比賽時就成習慣了。
16、撥是橫牌反手技術的基礎
基礎打扎實了,攻、拉、彈、挑等就容易了,橫拍要練好反手必須先練好撥。
17、拍子想象成你的手,記住球扔出去的感覺
秘籍一、球感來自是軟球板好吃球,這是發揮佳手感靠自身發力的器材秘籍,你可以感覺到馬琳是用全身的力量把球吃進球拍然后甩出去!(當然這個過程太快了)狠不得一板把球打破的架勢。
秘籍二、來自爐火純青的動力定型——“蹬腿轉腰”。
秘籍三、拍面觸球是內弧線軌跡,保證球拍與球的入射角很小,幾乎只有5--10度!這也是膠皮海面能吃住球的重要原因,很薄的磨擦。我們都知道很薄的撞是摩擦、是弧圈球,很厚的撞是擊打是攻球!
當然,這個很薄的撞是靠“蹬腿轉腰”來完成的,此時的手臂并沒有收,而是自然伸直和身體的運動軌跡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