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運動系統的作用
運動系統由骨骼、肌肉和關節三個部分組成,經常從事田徑運動可以促進骨質增強,使管狀骨變粗,骨質增厚,骨小梁的排列產生適應性變化,使骨骼更加結實,提高了骨骼抵抗損傷的機械性能。
同時加快了血液循環,促進物質代謝,增加了骨骼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對身體的長高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人體的關節由關節囊、韌帶和肌肉所包圍,韌帶具有加固關節的作用,肌肉不僅加固關節,還能牽引關節運動。據人體測量的調查材料證明,田徑運動員的肢體圍度均大于對照組。
正常人骨骼肌約占體重的40% ,而田徑運動員可達50%~60%。由于參加田徑運動,人體肌肉中儲存氧氣的“肌紅蛋白”增加了,儲存的營養物質“肌糖元”也相應增加,他們的肌肉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物質貯備,更好地適應運動和工作的需要。
同時提高了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的反應速度、準確性和協調性提高,肌肉工作時出現能量消耗下降、效率提高的“節省化”現象。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經常參加田徑運動的人,由于體內能量消耗增加,代謝產物增多,促進了心臟機能的提高,加快了血液循環,使心肌得到更多的營養物質,改善了心臟結構,使心肌逐漸增強,心壁增厚,心臟容量增加。
其心臟重量可達到400~500g ,心臟的容量約在1000mL 以上;而一般人的心臟重量為300g 左右,心臟的容量約700mL。由于經常參與田徑運動使人的心肌發達,收縮力量加強,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加,
因而使安靜時心跳頻率減慢,每min 約50~60 次,而一般人安靜時心跳頻率70~80 次左右,這樣就使田徑運動參與者的心臟工作出現“節省化”現象,不易疲勞,而且恢復較快,從而能更好地進行運動和工作。
4、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肌肉活動需要能量供應,能量來源于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的氧化過程。因此人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環境得到氧,并又不斷地向外界環境排出在體內氧化過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
從事田徑運動有利于呼吸肌的鍛煉和增強,他們的呼吸差可達9~16cm,而一般人的呼吸差只有5~8cm;經常參加田徑運動使他們的肺活量增大,由于肺部彈性增強,呼吸肌力量加大,肺活量比一般人大約1000mL。由于呼吸機能通過田徑運動得到提高,使呼吸深度加深,工作耐久,不易疲勞。
因此經常參加田徑運動的人表現為呼吸深而緩慢,安靜時呼吸頻率每分鐘約8~12次,而一般人的呼吸淺而急促,安靜時呼吸頻率每分鐘約12~18 次;當人體的肌肉工作需氧量增加時,
一般人是靠增加呼吸頻率來滿足對氧氣的需要量。長期參加田徑運動可以改善和提高呼吸器官的機能,增強氣體交換時人體對氧的攝取能力和心臟活動的潛力。
田徑運動的開展與普及具有很多優勢,是其他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是參與人數多、普及的運動項目,在社會體育中是受歡迎易被接受的項目。因而,具有廣泛的普及性。
1、田徑運動大部分是個人項目,參加者不受人數的限制,可多可少。機動性較強,規則簡單,比賽以時間、距離、高度判斷勝負,也可以采用不分勝負的鍛煉方式。
2、田徑運動所需的場地和器材非常簡單,所有的走跑項目都可以在較平坦的道路上進行,強度較小的中長跑項目甚至可以在山路或沙灘上進行;跳躍項目可在一塊沙地或松軟的土地上進行;投擲項目可因陋就簡,就地取材。
3、田徑運動項目的運動負荷可根據參賽者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等客觀因素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以達到適宜的運動狀態,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
4、田徑運動的技術本身來源于人類的基本活動方式,不經過特殊的學習與訓練也能掌握。
5、田徑運動是其它各項體育運動的基礎,經常從事田徑運動有助于其它各個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總之,田徑運動是一項健身價值較高而且具有可行性的運動項目,易于推廣和普及。在我國經濟水平不高,體育設施不足的條件下,田徑運動成為廣大城鄉居民適宜開展容易接受的群眾性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