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球的技巧是什么
板球基本技術由接球,傳球,投球,擊球組成。
(1)接球
用雙手到位接球,雙眼注視來球,接球時雙手應有后挫緩沖動作,以避免碰撞反彈出手。
(2)傳球
要用食指,中指及拇指持球。傳球和投球一樣,前腳要指向目標,傳出時注意甩腕,投傳后要把前送和跟進動作做完。傳球姿勢有3種,即肩上傳球,肩側傳球,肩下或低手傳球。
(3)擊球
有3中方法;揮棒擊,執棒觸擊,執棒推擊。揮擊時,雙手靠攏,前肘離身,小臂拉平,后肘不宜過于貼身,雙足稍分立,揮棒時前腳伸踏不要過大,以免影響揮棒。
板球是以擊球(batting)、投球(bowling)和接球(fielding)為主的運動。板球比賽是由兩隊對壘,通常每隊十一人,一隊作攻擊,另一隊作防守。
攻方球員為擊球員(batsman),比賽時每次只可派兩人上場,致力奪取高分數;一人負責擊球得分,另一人配合奪分。守方則十一位球員同時上場比賽,一人為投球手(bowler)。
負責把球投中擊球員身后的三柱門(wicket),力圖將他淘汰出局(out),其他球員為外野手(fielder)負責把擊球員打出的球接住,防止攻方得分(run)。攻方的擊球局(innings)結束后,兩隊便會攻守對調,得分較高的一方為勝方。
板球設兩種比賽方式,一種是實驗比賽(Test Match),這種比賽通常打五天,對陣雙方均穿白色板球服。另一種是一日賽(One Day Match),隊員穿國家隊隊服或自己隊的彩色隊服。
板球也被稱為“紳士的游戲”(gentleman's game),是一項崇尚體育精神(sportsmanship)的運動。板球運動起源于英國,起初只是一些牧羊人和農夫所玩的游戲。板球運動的發源地相傳是英國的東南部。文獻記載早于十三世紀,在英國的肯特郡(Kent),英王愛德華一世(King Edward I, 1239-1307)曾參與過類似板球運動的活動。
板球運動的英文名稱cricket,可能是從當時牧羊人所用的手杖cric演變出來的。到十七世紀,板球在英國已經相當流行。隨著英國殖民地的不斷擴張,板球運動也逐漸發展到英聯邦國家,現在全世界推廣普及。 1844年,第一場板球國際比賽在美國舉行,比賽雙方為美國隊和加拿大隊。
在近代中國,第一代參與板球運動的中國人可以算是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他當年在香港西醫書院學醫(香港大學前身),課余跟他的恩師康德黎博士就曾打過板球;康博士還通過板球給孫先生講解西方民主、英國議會制度、政黨輪替等理念!
2005年9月,由亞洲板球理事會推動,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期中國板球教練員和裁判員培訓班,學員30人,正式開始了現代板球運動在中國的普及和推廣。
2006年4月和9月又分別舉辦了第二期和第三期中國板球教練員和裁判員培訓班,已有近百名教練員和裁判員取得了資格證書,并在全國70所學校中開展了板球運動。
板球自從500多年以前在英國出現后,起初只是在英聯邦國家內打,以后逐漸發展到近一百個國家,遍及世界五大洲。現在板球運動已經開始在中國發展進步,這是世界板球運動史上的一大新的發展。
我們相信,在國際板球理事會及亞洲板球理事會的大力支持下,板球將會落戶中國,為廣大中國百姓所了解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