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多樣設計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實用型的自行車出現于19世紀初。1817年,德國人德萊斯在法國巴黎發明了帶車把的木制兩輪自行車。自行車問世后迅速成為當時歐洲人青睞的交通工具。19世紀一些歐洲人也構思出了一些理想的自行車圖。
自行車發明的早期階段,人們認為越大的輪子行駛的速度越快,兩名男子騎著一輛車輪幾乎為一人高的自行車。
在自行車的發明階段,有些人并沒有把自行 車的兩個輪子設計成前后放置,而是把兩個輪子做成了左右放置,這種自行車的外形有些類似輪椅。
2012年,中國有了手腳雙動力的健身自行車。該車在騎行的同時,可以推拉車把獲得向前的驅動力,實現了健身與代步的完美結合。由于推拉車把的作用,在騎行中,可以有效鍛煉腰部、腹部、腿部、胸部、手臂等全身肌肉。健仕美自行車,是一款手腳雙動力的自行車,不僅僅是自行車,還是一款健身器材,將健身器材與代步工具的完美合一。掀開了自行車歷史的新紀元。
技術聯盟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自行車類產品的研發及技術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2011年,國內眾多知名自行車鋰電車
企業研發或技術部門負責人型相互溝通探討,認為在目前情況下,行業內大家需團結合作,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企業及個人才能有長遠良性發展,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中國自行車技術聯盟 因勢成立,由行業經驗8年以上的中國眾多知名自行車鋰電車企業從事研發或技術部門負責人共同參于創建,通過廣泛聯絡業內優秀專業人士,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體現每個人在企業內的價值同時并促進整個行業良性發展。
在中國歷史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余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入上海,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是黃色的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隨后滬上興起了人力車的修、租、販制業。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后,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
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于光緒二十三年選址上海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絡。
《中國自行車制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 顯示,由于產業特性和勞動力成本因素,近15年來全球自行車制造產業向以中國為主的有工業制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大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整車生產廠、零配件生產廠分別達到500多家、700多家,世界前五大廠商主要基地均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