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其實過了小寒之后春節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呢!小寒養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了解一些小寒習俗更是必不可少的,你們知道各地小寒節氣的時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民俗嗎?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小寒養生補腎御寒食物
在一年冷的日子里,人們都說,小寒養生主要補腎養腎,那么補腎御寒食療有哪些?補腎好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來實現,那么吃些什么對腎臟有好處呢,趕緊來看看吧!
一、狗肉
性溫,味咸,除有補中益氣作用外,還能溫腎助陽,故腎陽不足、腰膝軟弱或冷痛,食之宜。《日華子本草》認為:狗肉“補胃氣,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功。”《醫林纂要》亦云:“狗肉補肺氣,固腎氣。”清代醫家張璐還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宜。”下元虛者,即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是也。
二、粟米
又稱谷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宜食用。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曾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明·李時珍亦曾記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余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三、豇豆
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和健脾的雙重作用。如《本草綱目》記載:“豇豆補腎健胃,生精髓。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現代《四川中藥志》也介紹:“豇豆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對腎虛小便頻數者亦宜。
四、牛骨髓
有潤肺、補腎、益髓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腎虛羸瘦、精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五、羊骨
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唐代《食醫心鏡》還介紹:“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宜食之。
六、豬腎
性平,味咸。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臟,治耳聾”。水臟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小寒養生有三防 冷時節養生有門道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公歷每年1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小寒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進入了隆冬季節。民諺有云:“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是一年中寒冷日子開始的標志,民間歷來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古諺。
從氣候學上來說,冬至過后,太陽光的直射點雖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時間內,直射點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國大部地區白天的熱量收入還是頂不住夜間向外放熱的散失,所以溫度就會繼續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熱量趨于相等為止。
小寒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