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的時間
立春日位于公歷每年2月3-5日之間。而在夏歷(農歷)上,立春的日期并不固定,大概在每年正月初一前后;此因農歷是一種陰陽歷,日期以月相變化來定,不像節氣那樣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
以公歷2014年為例,立春在夏歷(農歷)正月初五6:03,該時太陽位于黃經315°。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節。立春節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國以前皆是重大節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歲”和“年”在古代有嚴格區別。古人視立春為“歲始”,過“歲節”,往往比過“年節”的聲勢還大。從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為一歲的大典,民間有“立春大過年”的諺語。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么,為什么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
到了唐代,在春節那天,從皇家到民間都要舉行多種活動,皇帝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郊祀“迎春”,以祈求豐收。唐代詩人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中所謂“東郊暫轉迎春仗,上苑初飛行慶杯”,說的就是這種風俗。
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模
1912年,清朝被推翻,歷法數序紀時的皇帝年號紀年被廢除,孫中山宣布使用公歷,把1月1日定為元旦,并沒有動“春節”。因為春節的存在對農業生產相當重要,有標志性意義。但后來袁世凱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如此,因為“春節”移植給以前的元旦,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立春節慶活動逐步消失,立春變身為普通的節氣。
農歷大致采用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閏年全年383~385天。如此便能很好地理解“無頭春”(無春年)、“兩頭春”(雙春年)現象:即二十四節氣一年輪回約365天,當農歷為平年時天數便少于節氣輪回,且該農歷年開始前不久就是立春時就會出現“無頭春”;當農歷為閏年時天數大于節氣輪回就會出現“兩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