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術
起源發展
遠在元代,在大都城里就有了賽馬活動。那是蒙古人定都北京以后,便把他們喜愛的跑馬比賽帶到了北京,并逐漸在京城盛行。
當時朝廷還將這種活動和兵役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制度,特別是遇有大型集會時無不將賽馬騎射作為活動內容。到了明代,北京地區每到春季都要進行走馬和騎射活動。
進入清代以后,賽馬活動更是盛行。因為滿族也是非常善于騎射的民族,尤其是乾隆年間,在北京修建了很多賽馬場,并在各種民俗節日里舉行賽馬活動,上自王公貴族下至一般的旗兵都熱衷于這種活動。
所以這項活動在皇室的提倡下,漸漸推展至民間,一直持續到民國馬術比賽初期。
賽馬場地
老北京的賽馬場多分布于外城內和城門外,舉辦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是從農歷正月到九月。其中正月的賽馬多在白云觀西面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天壇東側的太陽宮。
三月在東便門內蟠桃宮西南側;四月在西直門外的萬壽寺西面;五月在永定門南面;六月在先農壇東墻外;七月在黃寺北面;八月在廣安門外南側;九月在釣魚臺附近。進入十月以后因天氣轉涼,賽馬活動便停止了。
參賽人物
參加賽馬的有各種人物,馬匹都是自備。參賽的人可相互約定會面比賽時間,人數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平時也可隨時來練習跑馬,互相觀摩騎術和馬技。
賽馬方式
老北京的賽馬方式多種多樣,但與西方的馬術比賽有一定的區別。西方的賽馬活動只講究速度,“以速度為上選”,而不論走馬和賽車,評判勝負只以速度快慢為標準。
而老北京傳統的賽馬活動則注重馬的步伐,一般有走馬、跑馬、顛馬三種。走馬是看馬跑時馬步的穩健、美觀;跑馬是比賽速度和耐力。顛馬是在比賽時馬的顛簸姿勢要優美,花樣多。
比賽時多以鳴槍為號,眾騎士精神抖擻,揚鞭催馬,只見一匹匹賽馬連跑帶顛,時而高跳,時而搖擺,奔騰向前。圍觀者無不高聲喝彩,興奮、緊張、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總體來說,我國馬術尚處在發展興盛期,有很大發展空間與潛力。發展馬術業,我國利弊同在,從問題來分析,我國存在資金匱乏,贊助難尋。
馬術用馬,一馬難求;教練不足,場地欠缺;騎手眾多,健將稀少;機構不全,方向不明等幾大問題。從整體區域環境看,我國發展馬術有優勢的主要是兩大區域。
第一是一些經濟落后、以自然環境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馬術競技隊伍。
第二是以內地沿海以及發達地區的馬術俱樂部為主的馬術隊伍。可見發展馬術為主要的兩大要素是寬敞的自然環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
以此為鑒,我國對于馬術業的發展應該取長補短,利用優勢,克服不足。在具備兩大要素的區域,應該充分利用現有優勢,發展馬術產業。同時,為馬術投資者提供建議,在具備良好的馬術運動天然環境區域投資馬術項目是不錯的選擇。
后,北京勇先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與旅游業、地產業相結合,利用馬術運動獨有的健康投資概念、旅游休閑概念、寵物飼養概念、高檔社交概念,提升旅游業、地產業的核心價值,進行產業化延伸、拓展產業鏈是未來馬術業的發展方向。
結語:馬術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運動,不僅考驗的是選手的技術,也考驗馬匹的各項能力。如有你有條件,可以學習一下馬術。上文中講述了關于馬術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深一步的了解什么是馬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