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小兒蛔蟲病佳預防方法
蛔蟲寄生于小腸內,乳白色,形似蚯蚓,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因食用被蛔蟲卵污染的飲水、食物而經口感染。佳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個人衛生,提倡飯前洗手等。
蛔蟲寄生于小腸內,乳白色,形似蚯蚓,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因食用被蛔蟲卵污染的飲水、食物而經口感染。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蕁麻疹、上腹部及臍周反復發作性疼痛,有時腹瀉,睡眠時磨牙。鞏膜血管末端可見藍色小點,面部有斑片狀色素變淺等,如蛔蟲誤人膽道則可致膽道蛔蟲癥。本病的治療主要為服用驅蟲藥。蛔蟲病的預防主要為加強糞便無害化管理,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
本病屬于中醫蟲證中的蛔蟲病。是由于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食物而引起。蛔蟲喜溫,性動好竄,善于鉆孔,在腹中亂竄易變生他證,如蛔厥、腸癰、嘔吐、吐蛔等。本病臨床表現常見為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甚則吐蟲、便蟲、腹中蟲瘕。嚴重者表現為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睡中蚧齒流涎等。治宜安蛔驅蛔,健運脾胃。若蛔蟲鉆入膽道,致肝氣郁閉,膽氣不行,脘腹劇痛,而形成蟲厥,癥見突然發作的胃脘及右脅部劇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劇時彎腰屈膝,輾轉不安,惡心嘔吐,并常有蛔蟲吐出。痛休則如常人。腹部切診時,腹皮柔軟,脘腹及右脅部有壓痛。治宜安蛔定痛,驅除蛔蟲。
小兒腸道蛔蟲病的癥狀有哪些
小腸中有少數蛔蟲感染時可無癥狀,稱蛔蟲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稱蛔蟲病。
腸道蛔蟲常引起反復發作的上腹部或臍周腹痛。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和異性蛋白反應,如納差、惡心、嘔吐、腹瀉和蕁麻疹。兒童嚴重感染者,可引起營養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驚等。
腸內蛔蟲一般處于安靜狀態,但受到各種刺激(如高熱、消化不良、驅蟲不當等)后易使蛔蟲騷動及鉆孔,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常見的有:
一、膽道蛔蟲癥
系蛔蟲鉆入膽道而引起,表現為劍突下突然發生陣發性絞痛或鉆頂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難于忍受,極度不安。常伴有惡心及嘔吐。腹壁軟僅疼痛發作時腹壁輕度痙攣,劍突下明顯的局限性壓痛。當進入膽道的蛔蟲退到小腸后,則癥狀突然消失。若蛔蟲進入膽囊管或肝內膽管時,可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管炎或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內膽小管時可產生細菌性肝膿腫。當蛔蟲殘體或蛔蟲卵長期存留膽管或膽囊時,可以其為核心,逐漸形成膽石。
二、蛔蟲性腸梗阻
多見于小兒。由于蟲數較多,扭結成團阻塞腸腔,引起部分腸梗阻。病人有陣發性腹痛、惡心、嘔吐、腹壁軟,可捫及大小不等粗麻繩樣索狀塊物。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
三、其它
傷寒或少數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感染蛔蟲后,蛔蟲可穿破病變處腸胃壁引起穿孔,產生彌漫性腹膜炎。蛔蟲向上逆行時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鉆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蟲。偶而蛔蟲可到達喉或氣管,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