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脾益氣法
中醫認為“脾者,運化之官”、“氣者,人之根本”。人的生長發育和各種功能活動都與“脾”和“氣”密切相關,不論什么疾病都應重視脾胃的運化和元氣的調攝、培補。
骨折手術對人體而言,是繼骨折損傷后的又一個極大的創傷,且手術對氣血的流通有很大的阻礙,所以骨折手術病人術后出現較多脾運不暢、氣滯濕阻的癥狀,臨床上表現為面黃不華、納少神疲、少氣懶言、口淡無味等癥狀。
此時,中醫辨證運用健脾化濕、補脾益氣的中藥,如藿樸夏苓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可起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欲、增強體質的作用,加快切口與骨折的愈合。即使沒有明顯的癥狀,適當服用一些這類中藥或者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健脾益氣的飲片如黃芪、當歸、枸杞、米仁等也不無裨益。
2、養陰清熱法
骨折術后不僅耗氣而且損傷陰血,有些病人術后切口長期不愈,且有低熱、盜汗、多夢、五心煩熱等表現,可以采用滋陰清熱的方劑,如當歸六黃湯等。在平時飲食中可適當地多食用一些黑木耳、龜、鱉、棗仁等補血養陰安神之品。
3、和營通絡法
有些骨折刀口看上去已經閉合,但局部紅腫疼痛難消或骨折遲遲不愈合、生長不佳,是由于創傷導致局部氣血阻滯。根據中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辯證理論,可以用理氣活血、和營通絡的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疼痛,促進創傷愈合。臨床常用血府逐瘀湯、仙方活命飲等內服或者外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清熱解毒法
有時傷口遲遲不能愈合是由于病菌侵入,尤其是頑固的綠膿桿菌、陰溝桿菌,或是絕大部分抗生素耐藥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屎球菌等少見病菌。此時常見創口紅腫不愈,有膿液流出且經久不停。這時選用內服或外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也能有效地幫助控制感染,促進炎癥的消退和吸收。臨床上常用的有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
三、中醫飲食調養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病人由于出血及組織損傷帶來的腫痛,使體力消耗較大,體內組織蛋白質的破壞分解加速。若不給病人補充營養,則耗用自體的肌肉和脂肪,身體明顯消瘦,因此對于骨折病人,除積極進行必要的復位、固定與藥物治療外,還給予適當的飲食藥膳調理,使骨折能在較長的愈合期中順利復原,并可減輕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