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說到小寶寶都會想到弄弄的奶香味,你們知道什么事奶癬嗎?奶癬怎么消除呢,生活中奶癬可以打預防針嗎,今天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具體的奶癬的相關常識和治療方法哦,大家要牢牢記住!
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常發于嬰兒的顏面部。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癬疥而不流津水的,為干斂瘡,偏于風熱盛。如皮膚 起粟,搔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體其它各部,為濕飲瘡,偏于濕熱重。此證常使患兒躁煩,睡臥不安,病久皮膚可有 苔癬樣變化,若皮損滲出液減少,膚紅減退,為好轉的現象。本病即嬰兒濕疹,此癥可用中藥濕康·寧治療,效果顯著。
乳癬,見《幼科金針》。即奶癬,發于嬰兒的一種濕瘡。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癬、胎(疒斂)瘡。多因嬰兒稟性使風濕熱毒蘊留肌膚而發,好發于嬰幼兒之頭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證見其初起者形似粟米,或散發,或密集群聚,疹色紅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癬樣。不起泡,不流水者稱干(疒斂),偏于風熱盛者;若皮膚起粟,瘙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稱為濕(疒斂),為偏于濕熱者。治療當辨證:風熱盛者,則宜清熱祛風;若濕熱重者,宜清熱祛濕,可內服消風導赤湯。外治:干型者可用潤肌膏之類;濕型宜用文蛤散。相當于嬰幼兒濕疹。此外,有發于女子乳暈之濕疹。俗謂之為奶癬者。
病因比較復雜,有先天的體質因素,也有后天營養失調。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懷孕時母親多食辛辣炙博、魚腥海味等發物或情志內傷,肝火內動,遺熱于兒所致或為生后喂乳失當,飲食不節,脾胃薄弱;過食肥甘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而發生用凝脂類霜劑。
另外營養過多、消化不良、衣著不當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發因素。
患者常是先天性過敏體質,約有3/4的患者父母雙方或單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
奶癬的發病原因
奶癬臨床表現
皮損好發于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復發作。嚴重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奶癬皮損形態
形態多樣,分布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并伴有發熱,食欲減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癥狀。
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多發于出生后1-3個月,多在1-2歲減輕、痊愈。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濕瘡。
奶癬類型
1、滲出型濕疹:常見于肥胖型嬰兒,初起于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干燥型濕疹:多見于瘦弱的嬰兒。好發于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3、脂溢型濕疹:多發生于生后1個月至2個月的嬰兒。額,眉間,面頰皮膚潮紅,有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有較厚的脂痂。皮膚皺褶處可有潮紅,糜爛,滲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