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草原的朋友一定對內蒙古很向往,內蒙古有著廣闊的草原,去內蒙古旅游能讓你感受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豪邁。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旅游注意事項,當然不僅僅是對自身安全的注意,還需要了解內蒙古旅游禮儀,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內蒙古是我國建立早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是中國第三大省區;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設四個直轄市,八個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為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1000米—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的天然牧場,還分布著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布著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干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內蒙古自治區處于的蒙古高原東南部,大多數地方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地貌多種多樣。內蒙古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從東北向西南綿延3000多公里,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內蒙古其中1月份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27℃之間,高氣溫為36℃—43℃。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干旱、干旱區。內蒙古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其中位于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中旗全年有風日在272天以上,為全國風能豐富的地區之一。
內蒙古旅游資源
內蒙古有著非常特殊的自然風光和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除此之外還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值得我們前去游玩。名勝古跡有四大類別,即陵園古墓、古城遺址、寺廟古塔以及革命家、革命活動遺址。內蒙古的自然景觀有: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大興安嶺原始森林。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全區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內蒙古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的美譽。內蒙古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土特產品有羅布麻、蘆葦、文冠果、紅豆、沙棗、黃芪、蓯蓉、犴鼻、熊掌、鹿尾、中華麥飯石、巴林彩石。
內蒙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居住著49個民族。漢族人口多為1850萬余人,占全區總人口的80.1%;蒙古族人口第二,為378萬余人。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主要部分。首飾是蒙古族婦女逢年過節、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平時牧區婦女不戴帽子,常用紅、綠綢緞纏頭。蒙古袍是牧民喜愛穿的衣服。袍子寬大,長袖高領,鈕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色因人而異。腰帶是穿蒙古袍時,扎腰用的長帶,多為綢、緞布料,顏色與袍色協調。男子扎腰帶,把袍子向上提,顯得精悍瀟灑。而女子則把袍子向下拉展,顯得苗條矯健。牧民穿的靴子有兩種,一種叫蒙古靴,靴頭尖向上翹,靴腰長有圖案,四季都穿。另一種叫馬靴,圓頭長腰,結實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