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臨床常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體液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如抗結腸抗體(主要為IgM),其抗原是結腸上皮細胞內的脂多糖,清中還可能含有與結腸上皮細胞抗原起交叉反應的抗大腸桿菌O14型等抗體。另外,血清中還常含有一種( 或一些)抑制巨噬細胞移行抑制因子。
③細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細胞與正常成人或胎兒結腸上皮細胞共同培養,使結腸上皮受損,說明患者的淋巴細胞已被致敏,出現了細胞毒作用。這種細胞毒作用可由大腸桿菌O14、O19等的菌體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細胞、激發K細胞而產生。細胞毒作用對本病是重要的致病作用。
④免疫復合物存在,患者結腸固有膜中有IgG、補體C3的F及S表型和纖維蛋白的沉積的免疫復合物,血循環中的免疫復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腸道外病變的因素。
⑤腸壁粘膜局部,常含有大量的IgG細胞,此系T8(抑制性)細胞減少、T4(輔助性)細胞增多的結果。
⑥胸腺器官,免疫器官胸腺常常發生明顯增生和腫大,顯示淋巴濾泡及上皮細胞B細胞聚集,還可發現有逆病毒顆粒,可以由B細胞誘導傳播至其他細胞。
⑦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常起到明顯的療效。
綜上說明,免疫學因素研究進展較快,雖還不能認識統一化,但已初見成果。感染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變原因,已逐漸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所接受。
(3)過敏因素
尤對食物過敏,如牛乳等。在某些病人中,當從食物中剔除乳類時,可收到顯著的治療效果。另發現本病的腸粘膜對機械性刺激有過敏現象存在;又發現少部分病人空腸中缺乏乳糖酶,當疾病急性發作時,外周血中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活躍增生,激素治療有效;本病患者的腸粘膜中肥大細胞增多,刺激后能釋放出大量組織胺物質等,以上現象均提示本病和過敏反應的密切關系。
結腸炎的危害及治療
結腸炎的危害及治療?結腸炎是因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結腸炎臨床上主要表現有:腹瀉、腹痛、粘液便及膿血便。結腸炎起病多數緩慢,常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或持續性逐漸加重,偶呈急性暴發。那么結腸炎的危害有哪些,應該怎么治療。
結腸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