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整天不睡或過度嗜睡。“行為異常甚至作息和其他孩子大相徑庭也是不少顱內腫瘤患兒的另一大典型特征。”楊宏介紹,不少兒童出現該睡覺的時候怎么哄都不睡覺,甚至可以整天不睡覺,而有的則是過分嗜睡。
“我在門診看過一位粵東送來的孩子,他父母很奇怪為什么他每天放學就直接進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結果后來檢查發現,腦內長了一個腫瘤。”楊宏表示,兩邊手腳活動不對稱的孩子也可能是大腦神經受腫瘤壓迫所致。
10、無外傷無高燒下癲癇發作。楊宏介紹,腫瘤引發的癲癇和普通癲癇有本質的區別:“如果癲癇發作是在無外傷、無高燒等情況下發作,應該高度警惕是否腫瘤作祟。”他表示,所有的腫瘤都可能引發癲癇,尤其以腦半球的運動區腫瘤更易影響,曾有一個6歲兒童經常間歇性的口角抽搐,后發現其右側內頂長有腦瘤。
發病率居兒童腫瘤第二位
“兒童顱內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治療之所以重要,很大一點來自它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楊宏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兒童顱內腫瘤的患病率僅次于白血病而居兒童期腫瘤的第二位,有遺傳傾向,但發病原因不明了。”曾有一項針對2000名正常死亡兒童的尸檢調查結果顯示,其中2.2%的孩子患有顱內腫瘤,“這個比例就相當高了。”楊宏算給記者聽,我國13億人口每年新發生的顱內腫瘤患者近4萬,兒童占16%至20%,即每年約有7000多名新發顱內腫瘤患兒。
楊宏介紹,根據臨床對兒童顱內腫瘤的診治經驗提示:兒童顱內腫瘤和成人相比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家長可以及時掌握孩子的癥狀,能做到協助醫生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
專家介紹,兒童腦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一般的發病高峰為5到8歲,即在學齡前后發病較多。男孩患兒童顱內腫瘤要稍微多于女孩,比例約為1.3∶1。
發育異常或與顱內腫瘤有關
楊宏說:“頭圍大小對于嬰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如果3歲以內孩子長著長著就變成了‘大頭娃娃’,就很可能與顱內腫瘤有關。”
“家長憑肉眼就能看出,正常的孩子出生時頭圍可能34厘米,1歲左右在45厘米~46厘米左右,成人也不過只有55厘米。”楊宏說,他曾經收治過一個寶寶,才11個月大,頭圍竟已達到51厘米!“那么小的身軀四肢,但頭卻和成人差不多大小,這是很明顯的征兆,家長不應該疏忽。”
他介紹,“大頭娃娃”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營養不良等各類因素造成,一種就是來自顱內腫瘤。主要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導致顱縫分離使頭圍增大。
除了結合年齡、頭圍大小能看出是否腫瘤,孩子身材過于矮小和過于巨大也都“潛伏”著顱內腫瘤的危險。“我們收治的一個小女孩,十分瘦弱矮小,看上去還是學齡前,但實際上她真實年齡已經14歲!后來被診斷為顱咽管瘤。”楊宏告訴記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有的孩子手腳明顯肢端肥大、皮膚粗糙,同樣也可能是顱內腫瘤。
據了解,顱咽管瘤的病例多數表現為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及外生殖器不發育等);而松果體區畸胎瘤的部分患兒7至8歲時體重可接近百斤,而且外生殖器發育得像成人。還有,垂體瘤的生長激素腺瘤可致巨人癥,有的患兒10歲身高可達1.8米以上。
“我們臨床發現有的小男孩8歲已經長了密密的陰毛,小女孩6歲就來了月經,而經診斷,他們也都患有顱內腫瘤,所以性早熟也可能是兒童顱內腫瘤的一個預兆。”楊宏介紹,這是因為腫瘤可以引起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激素分泌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