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降血脂最好的食物A 燕麥、洋蔥、大蒜、黑木耳等食物有助于降血脂,但食物不能替代藥物,高血脂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治療,同時應注意飲食均衡。 燕麥、洋蔥、大蒜、黑木耳等食物有助于降血脂,但食物不能替代藥物,高血脂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治療。 燕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對調節(jié)血脂有很好的作用。 洋蔥中含有前列腺素A,能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壓力,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作用。 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 黑木耳中的多糖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止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山楂、芹菜、苦瓜、海帶等食物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不能替代藥物,高血脂患者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同時,應注意飲食均衡,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2025-04-18 17:15:17 -
Q 請問糖尿病人能吃煮玉米嗎A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煮玉米,但要控制攝入量,選擇合適的時間,注意烹飪方式,并密切監(jiān)測血糖變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和藥物劑量。 1.控制攝入量 煮玉米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升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煮玉米時,需要相應減少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以維持血糖穩(wěn)定。 2.選擇合適的時間 建議將煮玉米作為主食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零食或甜點。同時,最好在正餐時食用,以避免血糖過高。 3.注意烹飪方式 煮玉米時應盡量少放油和鹽,以減少對血糖的影響。 4.個體差異 每個人對食物的血糖反應不同,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煮玉米后應密切監(jiān)測血糖變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和藥物劑量。 總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煮玉米,但需要注意適量食用,并結合其他食物進行合理的飲食控制。如果對飲食有任何疑問,建議咨詢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的意見。2025-04-18 17:11:50 -
Q 糖尿病人有什么可以吃的零食A 糖尿病患者可選無糖酸奶、堅果、水果、全麥面包、無糖豆?jié){等低糖、低脂肪、高纖維零食,需注意攝入量,并在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指導下制定飲食計劃。 1.無糖酸奶 富含蛋白質和鈣,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飽腹感。 2.堅果 如杏仁、巴旦木、腰果等,富含蛋白質、健康脂肪和纖維,但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因為它們也含有一定的脂肪和熱量。 3.水果 選擇低糖水果,如草莓、藍莓、柚子等,可以作為零食,但也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因為水果中含有天然糖分。 4.全麥面包 富含纖維,有助于控制血糖,可搭配一些spreads,如花生醬、低脂芝士等。 5.無糖豆?jié){ 富含蛋白質和植物固醇,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 總之,糖尿病患者在選擇零食時,需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和選擇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同時,建議在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的指導下,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2025-04-18 17:10:29 -
Q 血糖值正常范圍是多少A 血糖值在人空腹時正常范圍是3.9~6.1毫摩爾每升。觀察血糖值對治療疾病和觀察疾病均有指導意義,若空腹時血漿血糖范圍超過7.0毫摩爾每升,可能是糖尿病,應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血糖監(jiān)測,并結合醫(yī)生指導對癥治療。 一、血糖與飲食的關系: 1.控制血糖與日常飲食關系重大。 2.血糖高的人一般不宜多吃水果,因水果中主要有葡萄糖、蔗糖、淀粉,食后消化吸收速度快,會迅速使血糖升高,對其不利。 二、血糖高的人飲食選擇: 1.應多吃“粗茶淡飯”。 2.在選擇主食時最好以燕麥、麥片、玉米面為主,這些食物含較多無機鹽、維生素,還富含膳食纖維,對降低血糖有較好作用,能有效控制體內血糖。 總之,要關注空腹血糖值,了解其正常范圍和異常提示的疾病可能,同時重視飲食對血糖的影響,血糖高的人尤其要注意飲食的合理安排和選擇。2025-04-18 17:08:46 -
Q 糖尿病人會死嗎A 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遵循治療建議、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夠積極控制血糖、遵循醫(y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并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大多數人可以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控制血糖水平,以預防或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如果糖尿病得不到控制,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并發(fā)癥,這些并發(fā)癥可能會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積極治療,控制血糖水平,同時注意飲食、運動、戒煙等生活方式的調整,以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如果您或您身邊的人患有糖尿病,請務必咨詢醫(yī)生,了解如何控制血糖水平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025-04-18 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