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第六天:頭臨泣,光明各25分鐘
頭臨泣: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光明: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第七天:巨髎,合谷各25分鐘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鼻唇溝外側。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第八天:頸四椎旁(雙),中渚各25分鐘
中渚: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第九天:風池,上星,印堂各25分鐘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上星: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印堂: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第十天:腎俞,照海各25分鐘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每日加臍循環。(遠視,青光眼,散光,白內障,結膜,虹膜,角膜炎都可以按照這個方法灸療。)
艾灸養生的作用
溫經散寒
艾草是陽性植物,因此艾灸能夠幫助我們補陽氣。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
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此時,艾灸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對人體非常好,還能平衡身體內部機能哦,臨床上可用于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
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
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腹痛吐瀉、痢疾等
結語: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知道應該怎么治療眼科疾病了吧!只要找準穴位,使用正確的艾灸手法就可以了,若身患眼疾,不只是給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更給我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患者們要主動就醫,治療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