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3、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1.沒有耐心的人,艾灸需要長期堅持,哪怕是每天10分鐘,定時定量好,尤其是溫灸法,不再需要嚴格按照古制子午流注來選擇穴位。
2.沒有恒心的人,見到自己某些癥狀有所好轉就放棄,對牌、麻將和女人倒是日夜惦記。
3.沒有時間的人,不管有錢無錢,整日忙忙碌碌不知在忙些啥的尤甚。
4.膽子小的人,灸后見到以前的癥狀顯現馬上就上醫院打吊針,吃藥輸液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的。
5.高血壓患者,雖然在各種專業書籍上都有灸法介紹,但要視嚴重程度來定,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壓,再辨證取穴。
6.良性腫瘤,需要嚴格辨證。
7.惡性腫瘤,不建議艾灸,艾灸會導致熱血妄行。
8.體內有金屬埋件者,謹慎艾灸,簡單的物理原理,不再細說。
9.其他原因自己反對或者不接受傳統文化者。
結語:艾灸的排病反應是非常多的,若是在艾灸之后出現一些輕微的身體不適的話,若是出現很嚴重的不適的話,要及時的就醫,尋找原因。經常被用作艾灸的穴位有中脘穴、大椎穴以及身柱穴等,若是沒有耐心的話,不建議進行艾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