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后可用消毒針灸針將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體。對于發泡后的創面如何處理,如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為防止感染,用無菌紗布覆蓋,按時換藥,直至愈合;另一種觀點則是繼續在發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產物。筆者比較傾向于后一種。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療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針或梅花針點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塊,療效比較明顯。但缺點是如何確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如果確定準確,能夠抽出瘀血,癥狀明顯減輕,如果確定不準,將會拔出紅色血液,癥狀也不能減輕。現在拔罐發泡已經證明局部有病,所以更應該在發泡處繼續拔罐以抽吸出病理產物。
傳統的“走罐”療法,用新式拔罐更為方便
方法:在拔罐口涂適量潤滑油(用紅霉素或以凡士林和甘油按適當比例調和),拔住,不宜太緊,緩慢移動罐體,可同時起到拔罐和刮痧的雙重作用。適用于面積較大且平滑的部位,如頸、肩部及腿部等,皮膚有破潰者不宜用此法。
中醫說拔火罐為什么能治病養生
中醫說拔火罐為什么能治病養生。大家可能對拔火罐療法并不陌生,很多人在家中備了一套拔罐時,平時有空時就拔拔。中醫專家指出拔罐療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中醫療法,在家就能操作,具有很好的治病養生作用。下面說說拔火罐為什么能治病。
拔火罐為什么能治病?這是因為罐內燃火消耗氧氣,致使罐內空氣稀薄,漸成真空,使機體局部形成負壓,產生的吸力很強,皮膚與肌肉組織都被吸進。因罐內的大力吸引而引起高度充血,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新陳代謝旺盛,組織營養得到改善,反射性地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抗病的能力,進而促進疾病好轉或痊愈,所以近代有人把它叫做“瘀血療法”。
另外,在拔火罐時,有一部分小血管可能破裂,血液溢于組織中被溶解,再被吸收,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自家溶血”。自家溶血吸收,能對機體產生持續的良性刺激,增強防御機能,使病理過程好轉,而起到治療作用。以祖國中醫學理論來講,拔火罐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調和氣血,化瘀止痛等功能,因此拔火罐療法能夠治愈很多病。
拔火罐的適應癥主要有:感冒,四肢肌肉、關節疼痛,胸、背、腰部疼痛,百日咳,消化不良,嘔吐,胃脘部疼痛,腹痛等等病癥。按中醫的循經部位,選取正確的穴位運用,療效更好。
不過需注意的是,拔火罐療法雖操作簡便易行,并能治很多種疾病,但并不是萬能的。有些疾病如果用拔罐療法,不但無效,可能還會加重病情。如皮膚過敏,水腫及一些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
除了以上需要注意的事項外,鳳凰中醫提醒,極度虛弱,身體過于消瘦、孕婦及月經期間等等,也要慎用或禁用拔火罐療法。
牙疼試試虎口拔罐
在針灸學中,有一組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四關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講,“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充分說明了“四關”的重要性。四關穴一般是指雙側合谷穴(俗稱“虎口”)和太沖穴,前者位于第一、第二掌骨之間,后者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
在經絡學說中,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于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疾病,如頭痛、咽喉疼痛、口干、流鼻血、牙痛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說。同時,在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以保持大腸經的氣血通暢,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