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調養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
精神調養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調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
調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事實證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由于氣候干燥,故應盡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則,如蔥、蒜、姜、茴香、辣椒等要少吃,而柑橘、山楂、蘋果、梨、葡萄等新鮮瓜果蔬菜可多吃。要多喝開水、淡茶、豆漿、乳制品、果汁飲料等,這樣可起到益胃、生津的功效。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選食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也可烹制杏仁豬肺湯、羅漢果燉豬肺、貝梨(貝母和雪梨)燉豬肺、蓮子百合燉豬肉、沙參燉肉等保健藥膳服食。
秋季養生宜“喜潤惡燥”
從秋分節氣開始,人們的秋燥癥狀一般屬于涼燥。秋分以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于溫燥;中秋之后,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常見癥狀有干咳無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見痰中帶血,兼有咽喉腫痛,皮膚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
初發病時,還可有發熱和輕微怕冷的感覺。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病發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這類病癥雖不是大病,但如不及時治療,病邪便會深入,病癥會加重,少數人還會發生其它病變。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現象,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
人患此癥,是由于體弱,不勝涼勁肅殺之秋氣的侵侮所致。要防止秋燥癥,就得增強體力,提高抗病的能力。適應氣候變化,堅持身體鍛煉。秋季身體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遵循中醫養生的“秋冬養陰”原則,秋季養生應注意護陰潤燥,以養肺為先。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由于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在這個季節,人們很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現象。因此,秋季日常調養應以“喜潤惡燥”為主,注意以下幾點。
潤肺去燥
秋天空氣干燥,加之人體在夏季津液耗損,容易出現口舌生瘡、鼻腔和皮膚干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現象。沙參、麥冬、百合、銀耳、燕窩、雪蛤等都是秋季養生常用的藥膳,老同志可以將其搭配在食物中食用,或是煮粥煲湯飲用。
早睡早起
秋分節氣中的早晨雖然有些冷意,但天高氣爽,空氣比較清新。所以在這個節氣中,我們好能養生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早晨多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有利于收斂神氣。而且早晨早起后還能鍛煉一會,對自己的身體很有好處。
調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