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完痛風的并發癥之后,大家是不是對痛風并發癥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了,痛風并發癥的危害是非常的大,很多痛風患者就是因為這樣失去了性命,那么有能治療痛風并發癥的方法嗎?
痛風的藥物治療方法
治療目的在于用抗炎藥物終止急性發作;每天預防性應用秋水仙堿以防止反復急性發作(若發作頻繁);通過降低體液內尿酸鹽濃度,預防單鈉尿酸鹽結晶進一步沉積和消除已經存在的痛風石。預防性保護措施應針對兩個方面,即防止骨,關節軟骨侵蝕造成的殘疾和防止腎臟損傷。特殊療法應根據本病所處不同時期及病情輕重選用。應治療同時存在的高血壓,高脂血癥及肥胖癥。
1、一般處理
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1g/(kgmiddot;d)左右。不進高嘌呤食物(動物心、肝、腎,沙丁魚等),嚴格戒酒,避免誘發因素。鼓勵多飲水,使尿量在2000ml/d以上。當尿H 濃度在1000nmol/L(pH值6.0以下)時,宜服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1~2g,3次/d,使尿H 濃度維持在630.9~316.3nmol/L(pH值6.2~6.5)為宜。若晨尿呈酸性時,晚上加服乙酰唑胺250mg,可使尿保持堿性,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結石形成。同時,不應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煙酸等。
2、急性關節炎期的治療
應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持續至關節疼痛緩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漸活動。應盡早應用下列藥物控制關節炎,緩解癥狀。
(1)秋水仙堿
對控制痛風性關節炎具顯著性療效,當為首選。一般于服藥后6~12h癥狀減輕,24~48h約90%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緩解。常規劑量為每小時0.5mg或每2小時給1mg口服,直至癥狀緩解或出現腹瀉等胃腸道副作用或雖用至大劑量6mg而病情尚無改善時,則應停用。靜脈注射秋水仙堿能迅速奏效,胃腸道副作用少。用法:秋水仙堿2mg,溶于10ml生理鹽水,緩慢注射(注射時間不短于5min),如病情需要,隔6h后可再給予1mg,一般24h總劑量應控制在3mg以內。但應注意:如果靜脈注射時藥液外漏,則可引起組織壞死,應嚴加防范。此外,秋水仙堿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外,尚可導致骨髓抑制、肝細胞損害、脫發、精神抑郁、上行性麻痹、呼吸抑制等。因此,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腎功能損害患者劑量應減半,并密切觀察。血白細胞減少者禁用。
(2)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
對不能耐受秋水仙堿的患者尤為適用。此類藥物與秋水仙堿合用可增強止痛效果,但應在餐后服用,以減輕胃腸道反應。常用的藥物有吲哚美辛、吡羅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保泰松和羥布宗等。其中以吲哚美辛應用廣。本類藥物一般在開始治療時給予接近大劑量,以達大程 度地控制急性癥狀,然后,在癥狀緩解時逐漸減量。
(3)糖皮質激素
對急性關節炎的發作具有迅速緩解作用,但停藥后容易復發,且長期應用易致糖尿病、高血壓等并發癥,故不宜長期應用。僅對用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證者,可考慮短期使用。一般用潑尼松(強的松)片10mg,3次/d。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以免復發。
(4)抽吸關節和液
注入皮質類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風急性發作。根據受累關節的大小,注入強的松龍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單劑量肌內注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靜脈用秋水仙堿一樣,特別適用于術后不能服藥的痛風發作的病人。多關節發作時,也可短期應用強的松,如20~30mg/d。偶爾需聯合應用幾種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
(5)除特殊療法外,還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攝入液體,防止脫水和減少尿酸鹽在腎臟內的沉積。病人宜進軟食。為了控制疼痛,有時需要可待因30~60mg。夾板固定炎癥部位也有幫助。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的藥物,必須待急性癥狀完全控制之后應用。
3、間歇及慢性期的治療
雖經上述治療但癥狀仍不宜控制、反復發作者,可用小劑量秋水仙堿維持治療,方法:0.5~1.0mg/d,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秋水仙堿對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合理應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控制高尿酸血癥,使血尿酸水平維持在360 mu;mol/L(6mg/dl)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