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到了,秋天也就不遠了。秋天是養生的一個很中藥是時期,立秋一定要注意飲食調養,秋天是補身體的佳時期。那么秋天有哪些中醫養生法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介紹立秋有哪些中醫養生方法,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飲食調養
“少辛多酸”慎進補
秋天是由熱轉涼的時期,這個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因為人體這個時候也是陰氣慢慢比陽氣盛的時候。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
在立秋過后,很多“苦夏”、在夏天里食欲比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
這個時候人的胃腸道功能還不是很好,好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以免給腸胃壓力。
因此吃肉要適當,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后,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秋天的時候就不要吃太多的瓜果了,這個吃瓜果很容會拉肚子,這樣人體的陽氣就會更少了。
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起居調養
“早睡早起”忌貪涼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此節氣中多加強夜里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
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睡前可吃些養心陰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