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風病慢性病程中,隨著患者免疫狀態的變化,有時可發生急性或亞急性的炎癥過程,稱之為麻風反應。這種過程常會造成嚴重的神經和組織損害,以及永久性的殘疾、畸形,應竭力加以避免。
麻風病缺乏有效的一級預防措施,防治麻風病的主要技術策略及措施仍是及早發現和治療病人。這就要加強對大眾的麻風病防治健康教育,此外患者在治療期間及治療后,要加強醫患聯系,接受定期檢查或隨訪,經常觀察病情變化,定期進行眼、手、足的檢查,加強自我護理,及早發現輕微的感染和外傷,并尋求醫療處理。防護用具的使用有助于避免外傷,運動鍛煉和按摩可以保護肌力和關節的靈活性。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于神經末稍、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為常見。
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的檢查
1.體格檢查
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2.檢查神經時
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覺檢查法
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后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后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后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測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
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鐘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鐘,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 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后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于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
②毛果蕓香堿試驗(出汗試驗)
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涂上碘酒,待干后,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蕓香堿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淀粉,經3~5分鐘后,正常皮膚出汗,淀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變色。
③立毛肌功能試驗
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堿液0.1毫升,分別注射于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