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羊肉”是北京清真館白魁老號的名肴。白魁老號開業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原名東長順。因店主白魁制作“燒羊肉”很有名氣,久而久之, 人們把東長順直呼為“白魁”了。
“燒羊肉”的制作,還適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頭、脖子、蹄子、肚、肥腸、肝、肺、心、連貼等。但頭、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時上席即為“燒全羊”。
貼秋膘美食推薦五:豬頭肉
牛羊肉都有了,作為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類,怎么能少了豬肉呢?后為您推薦的是豬頭肉。
豬頭肉的美味,于民間早就聲譽鵲起,據說淮揚菜系中的“扒燒整豬頭”火工講究、歷史悠久,是道久負盛名的淮揚名菜。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豬頭肉適宜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濕熱痰滯內蘊者慎服;肥胖、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豬頭肉為動風發疾之物.凡有風邪偏盛之人忌食豬頭肉。豬頭肉的食療作用,性平,味甘咸;補虛,滋陰,養血,潤燥。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
8月8日,是立秋的日子,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么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
南京
立秋是夏至后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杭州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總結:立秋時節人們的養生習慣和飲食還是不交好掌握的,因為秋季的到來主要是清暑祛濕。在立秋節氣里還不是像深秋那樣天氣轉涼,在立秋節氣里,天氣還是熱的。希望大家能夠掌握立秋節氣的養生之道,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