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地說:腳融地,是想腳下生根,深扎八荒,意念越深越遠越好。腳融地,把意念放在解溪穴,要細心體會根扎八荒之意境,想象樹根融扎地到極遠處時,再把意念轉移到涌泉穴,意想回吸大地之精華,通過“樹身”蒸發到“枝葉”;
頭融天,是提起精神,想象頭顱把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四肢關節都一節一節拉直、斷開。拳論曰“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頭融天,把意念放在大椎穴,要細心體會“大樹參天生長”的氣勢。意念越高越大越好。枝繁葉茂根系會更加發達。想大樹參天生長之勢融插到極限時,在把意念轉移到百會穴,意想回吸宇宙之精華通過“樹身”洇潤到“樹根”。
胸融空,是把意念放在膻中穴。做靜、綿、深、長的深吸氣,極力擴大胸容,通過深吸氣意使脊髓和脊髓腔壁分開,肌肉和骨骼分開,皮膚和肌肉分開,全身毛發都要豎起來。想象整個身體像一個從內向外一層層都充足了氣的皮球,在深吸氣胸容不斷擴大時,要細心體會“如沐春風”的感覺。待胸容擴大到極限時,稍停再做悠、緩、細、勻與吸氣等速的呼氣,開始進入四墜,是把意念先放在肩井(穴)。然后想象三融之氣化為潤物無聲的春水,通過肩井穴,依次向全身的骨髓、肌肉洇潤,上肢到十宣穴(十指端),軀干到命門(穴)、下肢到環跳(穴)、陽陵泉(穴)、解溪(穴),慢慢把全身骨骼內外都融化為流水。要細心體會“枝繁葉茂花果飄香”的美景盛況。
三融,是“內固精神,外視安逸。”“無形無像,全身透空”。想三融可以有效的調整脊椎力學失衡,防治多種疾病。可以使腦、脊組織放松,達到除張化瘀,健腦益智的效果。想三融,是親天,是神向上、向外,是天地分開。想四墜,是敬地,是形向下、向外,是天地交融。
三融、四墜,是三才合一,如天罩地,如地包天,覆陰而抱陽。人與萬物同在天地間孕育、變化。天是父親,地是母親,天地就是我,我既是天地,浩瀚杳杳,雜念皆無,只有一氣尚存。三融四墜也是一種掤勁。
腹內松。就是在想三融四墜之后,再把意念轉移到命門穴,腹自回收,意念全部收回丹田,想象自己是一把打開的雨傘,又收了回來。整體感覺像是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有點輕微搖晃,即進入太極佳境。三融是神,四墜是意,腹內松是氣,全身內外隨神、意、氣之開合是力。“三融四墜腹內松”就是一個大的周天循環。是神、意、氣、力的化合。
三融四墜腹內松,是一種靜態表現,主要用于太極拳的預備式,也是效果極佳的內功修煉方法。行拳過程在所有動作的運行和定勢也都要盡量保持“三融四墜腹內松”的良好狀態。
二、“公轉自轉氣騰然”
公轉自轉是太陽與地球公轉同時自轉的運動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即是吳式太極拳動態的表現特點。只要動就要用意使周身所有關節都要以腰椎(命門穴)為圓心進行公轉同時自轉。以頭為領導的上體運動是公轉,以尾骶骨為領導的下體運動是自轉。
公轉與自轉是相互反方向運動,是身如擰繩、首尾相合、如貓尋尾的運動,是效法自然運動規律的運動。從整個身體看像是一個打足了氣的皮球。從每個局部看又像是一部具有九曲軸,萬向輪的機器,無微不利。公、自轉時要保持三融四墜的狀態和腹內松靜的妙感,意要向內、向下,神要向外、向上。公轉自轉氣騰然,是一種動態的表現。
三、“內導外隨神領形”
就是太極拳先輩在拳論中所強調的“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太極拳哲理性拳術,是實用意念拳,是頭腦功夫,是用意不用力的拳術。每個式子都要先想后作,先看后行。要用心意引導內氣,以內氣帶動肢體。以眼神(包括內視與外視)領導著肢體的運動方向。
“內導外隨”是以陰面的穴位、經絡從下向上或從上向下,帶動著陽面的穴位、經絡乃至整個肢體緩慢運動。其運動意念(路線)在體內時,以內視神的領導為主,其運動意念(路線)超越體外,向前后左右運行時,則以外視神的領導為主。內導外隨神領形,是吳式太極拳整體運動特點。
四、“按竅運身水洇沙”
“按竅運身”的理論是王培生老師的創造,“如水洇沙”的練法是我多年修煉吳式太極拳和研究拳理拳法過程中的一種頓悟。《十三式行功心解》強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打手要訣》曰:“節節貫穿,虛靈在中。” 按竅運身,就是在體用時選擇一個主要穴位,帶動內氣在肢體內緩慢運動;如水洇沙,就是要想象內氣在肢體內的運動是以如水洇沙(由上向下)或如氣蒸騰(從下向上)的形式邊洇邊走,細膩入微,可以達到“想穴除疾,細膩化瘀”的保健功效。按竅運身水洇沙,是內氣在意念支配下的運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