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纏絲勁的圓運動,不是直線的弧形動作組成,而是曲線弧形螺旋式的動作組成。在劃圓圈時意氣(內勁)的運轉,像螺旋式的纏繞伸縮,可以比喻為像地球在公轉時不斷地在自轉。因此,它是分陰分陽而又陰陽互轉的。如果圓形運動沒有螺旋式貫串其中,就等于月球環繞地球運行,只有公轉而無自轉,就不能陰陽互轉,這種圓形運動仍然是走的直線。直線的弧形動作在推手實踐中,證明它是容易犯頂勁之病(即“雙重之病未悟耳"),容易造成“引進落實”,為人所制。即使功夫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弧形螺旋動作那樣能達到“邊化邊打” “即化即打" “打即是化” “化即是打"的程度。
因為弧形螺旋的運動力學作用,能使對方直線來的勁力成為我方動作弧線上的切線。如果對方繼續加力,其勁力就會離開著力點而繼續前進,影響其自身的平衡和穩定,而不影響我的平衡和穩定。亦即在我為引進(弧形螺旋走化),在對方為落空(直線前進)。同時,我的弧形螺旋動作已避實就虛地越過對方防線而進逼或發勁,亦即在我為“曲中求直" “蓄而后發"。我處處在旋,在變動力點、方向、角度,才能“不丟不頂”,不犯雙重之病,取得“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練太極拳,初期應架勢舒展寬大,年輕力壯者更應每勢胯與膝平,使下部功夫扎的深厚,纏絲勁轉圈的幅度也要寬大。中年以后,架勢可以稍高,轉圈也要逐漸收小,這是“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的鍛煉步驟。老年期則應練高架勢,轉圈也愈練愈收小, “精鍛已極,極小亦圈”,而內勁的質量也達到更高階段。在練太極拳和推手的長期實踐中都能體會到凡功夫下得越深,身體各部的轉圈(位置移動)便越小越細密、越正確協調,推手時能達到“緊小脫化”的地步。
纏絲勁的精練與內勁質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都是無限制的。內勁越是充沛沉重,越能顯出輕靈的作用,加強了“忽隱忽現”的作用,推手時能使對方不能適應,處處被動,失去平衡。
結語:怎么樣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應該知道如何聯系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了吧,纏絲勁是太極拳中比較難得技巧,一定要多練習才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