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小便間歇時間,主張每隔1小時排一次,不管有無尿意。美國國立身體中毒研究所的專家為此做了解釋:膀胱患癌的可能性和尿液在膀胱中滯留的時間成正比。
原來尿液中有一種可以致癌的化學物質,此種物質可侵害膀胱的肌肉纖維,破壞其細胞,促發其癌變。研究人員將每小時排出的尿液和相隔2—3小時排出的尿液相比較,后者所含的致癌物相當多,所以建議每小時排尿1次,可有效減少膀胱生癌的危險
后,解完小便后,可用手指在陰囊與肛門之間的會陰部位擠壓一下。這樣不僅能排出殘余尿,而且對患有前列腺炎的人頗有好處。
小便保健養生法是怎樣的
小便是水液代謝后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關系極為密切。在水液代謝的整個過程中,腎氣是新陳代謝的原動力,調節著每一環節的功能活動,故有“腎主水”之稱。
水液代謝的好壞反映了機體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特別是腎氣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則人體健康;反之,則說明人有疾患。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小便衛生。
蘇東坡在《養生雜記》中說:“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独侠虾阊?middot;便器》亦說:“小便惟取通利”。保持小便清潔、通利,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具體方法約有如下數端:
水液代謝以通暢和調為順,不可滯留,故《素問·經脈別論》有“通調水道”之說。
對于保證水道通調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重在飲食調攝的四個要點:“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食久然后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四也。
所謂通調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而愈”。由此可見,正確調攝飲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后飲、渴而才飲等,是保證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
此外,情緒、房事、運動對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要保持情緒樂觀、節制房事和適當運動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