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神經病變神經系統任何部分均可累及,統稱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分類可從病變部位,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等分別以下:
1.周圍神經病變
⑴對稱性周圍神經病變(又稱多發性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⑵不對稱性周圍神經病變(又稱單側性神經病變,多發性單側神經病變)。
⑶神經根病變。
2.顱神經病變
3.植物神經病變(又稱自主性內臟神經病變)。
4.脊髓病變
⑴糖尿病性脊髓病變(又稱糖尿病性假脊髓癆)。
⑵急性血管綜合征,脊髓軟化癥。
5.患母的嬰兒神經病變早期糖尿病神經病變多無癥狀和體征,僅呈電生理異常,如1980年我院在新診斷患者中,以定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約有90%均呈異常,患者多無癥狀。
對稱性神經病變起病多緩,纖維周圍神經均可累及,包括股神經,股淺神經,坐骨,腓腸,正中,橈,尺神經,喉上神經等亦常累及,一般以下肢較上肢為重,長神經及感覺神經遠端較早發病,故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呈對稱性小腿或下肢疼痛,灼痛或鉆鑿痛,有時劇痛如截肢,夜間更明顯,或訴手腳腕踝部等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和手套,有麻木感,灼熱,針刺痛或如踏棉墊感,如蟲爬蟻走,或如觸電,有時伴以痛覺過敏,甚而蓋被受壓不能忍受(需用被架),歷時較久后運動神經亦累及,肌張力常減低,特別是骨盆內外肌群中腰大肌,臀肌,四頭肌,腘旁肌,肩胛帶中三頭,二頭,三角肌,長旋后肌,胸鎖乳頭肌常累及,一般屬對稱性,下肢常軟弱無力,起立行走困難,上肢不能高舉后旋等,早期反射亢進,晚期減低而消失,嚴重者有足垂癥甚而完全癱瘓,伴以肌萎縮,踝部浮腫等,凡此癥狀,類似腳氣病,如能及早控制糖尿病及積極治療,本組癥狀中尤以運動神經癥狀與傳導速度易于減輕或恢復正常,但歷時較久者療效較差,部分病例起病較急,尤以單側神經或以近盆腔及肩部肌肉受累者較多,有肌痛,壓痛,消瘦無力,感覺障礙等,但預后較好,周圍神經病變用胰島素泵治療6周已能見效,愈早治療,預后愈好,我院嚴格控制糖尿病平均7.2月,大多病情好轉甚可恢復。
顱神經累及者少見,其中以第三,六對單側較多發病,除眼肌麻痹外有復視,瞼下垂,眼球后痛,同側頭痛,較多見于50歲以上久病者,但如能早治,約2~3月后可恢復。
當植物神經累及后有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縮小而不規則,但調節正常;上身多汗,下身少汗;體位性低血壓(屬晚期表現),從臥位起立時心率增快遲鈍,但休息時心率偏快,常>;90/分,提示迷走神經功能損害;陽萎,逆向射精,男性不育,尿滯留或小便失禁,淋漓不凈;頑固性腹瀉,或便秘,下肢水腫等,當膀胱麻痹后很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后患常嚴重。
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至今未明,有代謝和微血管兩組學說,前者較好解釋對稱性病變,后者解釋單側病變,代謝說中從早期山梨醇學說發展至肌醇學說,近又認為Na+-K+-ATP酶和蛋白激酶不足,以致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凡此均與胰島素不足和高血糖有關,經早期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臨床癥狀可以恢復,但肌醇治療療效不著,故尚有疑及糖化蛋白和脂代謝紊亂等可能也有關系,單側神經病變中有滋養神經的微血管病變可引起病理變化,但此二學說可相輔相成,屬復合性的而并不矛盾。
(八)眼病變糖尿病者常訴視力模糊。我院門診隨訪374例中有白內障有47%,其中16.5%病例已有嚴重視力損害,甚而失明,糖尿病白內障呈晶體包囊下雪花樣渾濁,如呈細點對視力影響不大,如晶體完全混濁者常僅存光感,但后者較少見,更嚴重的是視網膜病變,占35.6%,患病率隨病程而增加,我組病程5年以下者28%,6~10年者36.4%,11~15年者58.0%,15年以上者72.7%;18歲以下者少見,以后隨病程與年齡而增多,控制好者患病率較低,現已公認無疑問,本病視網膜病變可分非增殖期和增殖期,①非增殖期表現有微動脈瘤,毛細血管呈袋形或梭形膨出,熒光血管造影顯示的微瘤多于眼底檢查,微動脈瘤如有滲漏可產生視網膜水腫,尚可見到深層斑點出血水腫,硬性滲出,脂質沉著,有黃白色邊界清楚,不規則滲出灶,積聚成堆,排列成環,此外,可見棉毛斑,靜脈擴張,扭曲呈串珠狀,提示視網膜嚴重缺血,②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由于玻璃體內出血后增生許多新生小血管與纖維組織而發生,可導致視網膜剝離,視力喪失,眼球內初出血時有劇痛,繼以視野中似有烏云火花常引起視力模糊,甚而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