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絕大多數人身上都有痣,但是有的痣就會發生痣變,那么你知道哪些痣是健康的嗎?敬請收看本期的廣東衛視健康來了聽聽張書元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亞太區順勢療法醫學會會長張書元,講痣變。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痣變
色素痣,簡稱色痣或黑痣,是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由含有色素的痣細胞所構成。痣細胞是類似表皮細胞的多角形或卵圓形細胞,細胞內含有黑色素顆粒,細胞顏色的深度取決于所 含黑素顆粒的多少。關于痣細胞的起源,尚無定論,或認為源于表皮的黑色素細胞,或認為源于胚胎期間神經嵴的前體細胞,以后逐漸移行至皮膚的表面發展而成,即為觸覺神經末梢的異常增殖所形成的神經瘤。
色素痣可見于任何正常人體,可在出生時即已存在,或在生后早年逐漸顯現。多見于面、頸、背部,多數增生緩慢,或持續多年無變化,但很少自然消退。正常個體一般平均有15—20顆痣,多者可達50顆。痣的直徑通常不超過5mm,但也有面積巨大者稱巨大色素痣,簡稱巨痣。色素痣的顏色有深淺程度差異,還偶見無色素的色素痣。痣表面或平滑或肥厚或粗糙呈疣狀。表面有頭發狀黑色或黑白夾雜的長毛生長者稱為毛痣。色素痣除主要見于皮膚外,還可發生于粘膜表面,如口唇、陰唇、瞼結膜等部位。
色素痣除影響外觀外,個別類型的色素痣還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從而危及生命安全。
色素痣的惡變
色素痣可以惡變轉化為惡性黑瘤,而惡性黑瘤病情險惡,發展迅速,常于確診時已無法挽救,但也不是所有色素痣都會發生惡變。另外,對色素痣進行不適當的治療也會誘發惡變。
色素痣惡變的發生率和誘發因素惡性黑瘤可以由良性的色素痣轉變所致。但并非所有色素痣都存在惡變傾向,色素痣轉變為惡性黑瘤的發生率很低,據國外文獻統計為1.8:100000。惡變較常見于Hutchinson黑素雀斑、巨痣和具有交界活力的交界痣和混合痣。在出生時即已顯現的面積較大的交界痣和混合痣雖有可能惡變,但發生率很低。皮內痣一般無惡變傾向。
一般公認常受到磨損、慢性刺激或易受創傷的部位易誘發惡變。如手掌、足跖、頭皮、唇頰頸項等部位。此外,紅唇、陰莖頭、陰唇等部位的色素痣也普遍認為具有惡變傾向,指(趾)甲下的色素痣也較易惡變。不恰當不徹底的治療,如理化藥物燒灼治療也認為是誘發因素之一。但此種誘發惡變據認為是建立在原病變的病理類型基礎上。
色素痣如見出現下述情況時,即為行將或業已發生惡變的表現,應盡快治療。
*病變增長較快或面積大小雖無明顯變化,但顯著增厚。
*顏色改變,色增深,或特別是見有淡藍色調出現。
*發生脫毛,脫痂或有衛星灶出現。
*表面破損,出血,形成潰瘍。
*有刺癢或疼痛、炎癥等不明原因癥狀出現。
*黑尿。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書元
張書元,1946年生,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本科學歷,主任醫師。
張書元主任現擔任亞太區順勢療法醫學會會長;中國中醫藥學會順勢療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專業組委員兼秘書;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院長;中國武警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警醫學雜志編委。發表《色素性皮膚病》、《系統性疾病與皮膚病》、《新生兒皮膚病》、《新編急癥手冊》等專著及編譯專著共8部,論文及譯文100多篇,獲全軍及武警科技成果獎1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