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南渡西晉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
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
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起來。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
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
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總結:茶道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養生活動,在品味茶的同時人們的心境也會慢慢的跟著提高,所以品茶、制茶都可以鍛煉人們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