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時期,按摩作為一門醫術在廣泛使用。該時期按摩發展的特點是注重按摩適應癥手法應用方式的探討。
明朝時期是按摩學術第二個興盛時期。明朝不僅設置了按摩專科,而且按摩在小兒科疾病的應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按摩獨特的體系。
在清代,按摩學術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分支---正骨按摩。官方編篡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里,把按摩列入正骨八法之中,提出正骨的的手法有“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清代有許多關于按摩的著作,如《推拿易知》,《推拿圖解》,《小兒推拿直錄》,《厘正按摩要術》等。這些著作不但積累了按摩臨床經驗,而且在理論上也有了很大提高,對推拿的治療法則和適應癥,也有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闡述。
民國時期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政府歧視中醫,加之戰亂頻繁,使按摩術一落為按摩史上低潮時期。但也出現一些名醫和按摩名著,女中醫馬玉書著《推拿捷徑》一書,用歌賦形式將難解的推拿手法編寫出來。
曹澤普的《按摩術實用指南》一書重解剖知識和機械力的作用;楊華亭的《華氏按摩術》集古代秘法和現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電磁學等于一體。 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建立初期,沉沒欲絕的按摩術枯木逢春,蓬勃發展。十年動亂時期,按摩事業又遭到極度破壞,關閉了全國唯一的推拿學校,專業隊伍受到嚴重摧殘,學術活動全部停止。
改革開放后,按摩業得到很大發展,按摩范圍涉及心、腦血管、神經、內分泌等疑難雜癥。在傳統按摩手法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來捏脊療法,推拿麻醉,并運用于臨床。 70年代以來許多按摩器械被發明創造出來。
由于我國建國初年與國際按摩學術交流很少,國外按摩業只是近30年來才發展得很快,現在全世界都注視著按摩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許多外國人與學者紛紛來中國學習取經,相信不久的將來富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按摩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的推廣和發展。